天后宮
天后宮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被評定為三級古蹟。初創溯自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有福建漁民因避風而漂至旗後,登岸刈草砍竹構建草寮。過後再邀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並從家鄉迎來媽祖神像,特搭簡陋之茅屋為「媽祖宮」。至康熙卅年(西元1691年)移民人口漸多,谷姓族人乃立開墾契文,聚資鳩工建至民國十五年又有一次大修,建材均購自唐山,至此成為今所見的規模和形態。而現在的廟貌是民國卅七年地方善信籌款重修的。
其平面格局屬於兩殿兩護室的形式,前殿和正殿之間又有一座祭拜相連,前殿三川門,有一對精雕細琢的龍柱。東牆上的龍雕和西牆上的虎刻,是卅七年所設置。中間的石獅造形優美,石質亦堅良,廊牆下的花崗石花鳥堵,具古拙味。另外內牆或扇上側,遍佈了神話故事或歷史人物的浮雕彩繪,以及麒麟木雕....等姿態生動,栩栩如生,都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傑作。現廟內尚存有「朸封順天聖母」石匾一方,廟前天井有一口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的鑄鐘,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的木楹聯一,皆具有歷史價值。旗後天后宮不但是漁民的守護廟,也是打狗開拓史上的見證。
天后宮從設立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僅管人們並沒有因為歲月的變遷而遺忘了它,但它在人們心目中所辦演的角色卻也因為歲月的變遷而改變。
最早天后宮是為了保佑漁民而存在,不知道在何時逐漸轉變成旗津人民共同的信仰,進而演變成高雄的宗教聖地;而今,它更成了人民的精神寄託,它更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到了人心深處。
在現代的社會裡,人們對天后宮的信仰已經轉變了,雖然說還是崇敬著裡面所供奉的神祇,但已不像從前是為了敬畏而祭祀,現在的它早已深入心靈,即使有些人平時不供奉它,但當特殊事件發生時,人們還是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天后宮上個香,求個平安,而這就是因為人們已經把它當成了心靈的寄託。所以現階段人們對天后宮的崇敬是屬於習慣性的、自發性的崇敬,不像從前是屬於敬畏性質的崇敬,我想這就是居民信仰的本質的改變。
而天后宮現階段存在的意義也不再只是為了信仰,它也和社會產生了所謂的互動,像是定期舉辦讀書會、讀經會來宣揚中華文化,甚至它更變成了居民的活動中心,有不少老人在廟外的樹下聊天、泡茶,我想天后宮存在的意義也因此而增加。
除此之外,天后宮更是社會上的一個慈善單位,還記得先前的921大地震嗎?天后宮在那次的災難中就捐了300萬元的賑災基金,來幫助那些災民,我想如果天后宮能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的話,那麼它在現今的社會裡,將永遠不會落伍,它將永存人民心中。
文章摘自於〔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