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日期:2009 / 07 /21 ~07 /24 比賽地點:中正技擊館

  壁球是由網球轉變而產生的。1820年英國著名的貴族學校哈羅中學在操場豎立幾面牆讓學生練習打網球,並於1864年建造了第一座壁球場地,璧球運動正式誕生。隨著英國海上強權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的同時,壁球被帶進殖民地並迅速在世界各國傳播。

   壁球打在牆上會發出「司掛許Squash」的聲音,因而以此「Squash」來命名這種運動。在台灣,原先將此運動翻譯為壁式網球或長柄壁球,也有人稱之為回力球。在香港則被命名為壁球,為統一及推廣方便,因此台灣也定名為「壁球」。

   壁球的球拍比網球拍長,為減少震動,球拍頭與球桿連接處通常會被挖空。球則是使用軟式橡皮球,約乒乓球大小。場地則為長9.75公尺、寬6.4公尺的封閉場地,前牆高4.57公尺、後牆2.13公尺。由於壁球場地為密閉空間,早期,在比賽時只能聽到裁判的報告,猶如收音機轉播一般。近年來,壁球場設計不斷革新,目前大多數壁球場地在背對選手的那一面牆會使用透明材質,以利觀眾欣賞精采比賽。2006年二月台灣承辦亞洲壁球錦標賽,特別採用透明球場,此球場的前牆下半部材質為不透明的金屬錫外,其餘牆面均為透明,裡面球員只能從後面牆壁看到外面的觀眾,而觀眾則能在任何角度從外面完全看到裡面的比賽狀況。

壁球要怎麼玩呢?簡單介紹如下:
1.發球時
  至少一隻腳要踩在發球格內(球場左右各有一個發球格,取得發球權後任選一邊發球,得分後必須換邊發球),將球拋或擲向空中,在球落地前將球擊出。所發出的球需直接到達發球線(Cut Line)及上方邊界線(Out of Court Line)之間的前牆。當球從前牆反彈後,除被凌空截擊外,應該落在接球方的後場區內,才是有效發球。
2.接發球者
  要在球觸及地面第二次前,將球擊向前牆;也可在球從後牆反彈後再擊球,回擊時可直接或間接利用其他三面牆(左、右、後)將球擊向前牆之底界線(Board)以上及上方邊界線以下,而沒有反彈至界外,同時,擊出的球在到達前牆途中沒有觸及地板、雙方球員、對手的球拍或雙方身上的任何物件,才算有效回擊。若球碰到天花板或球未在彈地兩次之前回擊,就算輸了這一球,發球者喪失球權,非發球者失一分。
3.比賽時,
  球員必須不斷地在狹小空間內快速移動,除了要攻擊外,還要讓出空間給對手擊球,以免因妨礙對手擊球被判犯規。
4.比賽制度
  有五局三勝制與三局兩勝制,每局9分,取得發球權才可得分。若8:8平手時,在該局先得至8分的一方,可以選擇是要打2分 (即先搶到第10分為勝方),或是以先搶到第9分者為勝方的方式決勝負。美式計分法或世界壁球協會男單計分法,則為每局15分。
  
   1968年國際壁球同盟才正式成立, 1992年改名為「世界壁球聯盟」。目前世界上壁球的五大賽事有:世界盃壁球公開賽,英國壁球公開賽,美國壁球公開賽,香港壁球公開賽及世界盃青年公開賽。                    (韓坤峰)
 
壁球比賽場地位置圖-中正技擊館 ( yahoo 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