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門特質

  內門傳統藝陣,是台灣知名的地方民俗文化之一,在觀音佛祖遶境時,各庄頭皆擺出各樣陣式,迎接佛祖到來,在內門鄉石車部落,其著名的龍陣,也是在陣頭表演中,相當引人注目。

  石車的龍陣,成員來自村落中的每一個人,大家在繁忙工作之餘,以陣頭表演來串聯彼此的感情,從阿公到小孫子,只要是村頭裡的小孩,從小就在生活環境中,學會龍陣的技藝,每年到了觀音佛祖誕辰時,都會回到村落來共襄盛舉。

  陣頭中的耆老表示,早在1910年時,此地便有了這樣的傳統藝陣,而更早的記載是在清朝光緒年間,「石車、湖仔底一帶有大旗鑼鼓隊」,指得就是現在的石車龍陣,其陣頭表演內容一直流傳至今,仍深刻烙印在每個表演者心中。

宋江陣文化

  早在明代,閩南民間廣泛流行一種街頭妝扮遊行表演,它往往配合社火神誕舉行活動。據明代萬曆年間陳懋仁的《泉南雜記》載:「迎神賽會,莫盛于泉。游閒子弟,每遇神聖誕期,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綺繪,周翼扶攔,置兒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妝扮故事。」這種抬閣的形式,雖無表演與唱腔,但出現了人物角色形像。

  內門鄉中不僅有好山好水,還有各種古早食物有許多花生糖的攤位,羅漢四季果(鳳梨、龍眼、荔枝、番石榴)本身就帶有點鄉下味道的內門,古早食品也都帶有古早味也因為有老ㄧ輩經驗跟傳承,才讓內門有這麼多好吃的。

         到了明末清初,由「姣童扮妝」成的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在鑼鼓音樂的配合下,當遊行到某一鄉鎮時,鄉民便燃放一串鞭炮,于是遊行者就地停留下來,作一些簡短的表演,由於節目內容多係宋江故事,故被人稱之為「宋江仔」;不久,又出現由成不扮演宋江故事的街頭演出時稱「宋江戲」,它成了後來高甲戲的前身。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藝人手執戈矛大槍,作與獅子撌鬥撕殺等各種動作,加上隨處流動,就地演出,所以頗受人們喜愛。
        
          三百年前唱宋江,閩南村社梨園腔。泉州處處傳高甲,水滸家家話晚窗。莫怪台常有丑,從知藝技本無雙。遠來京國殷勤意,相祝何須倒一缸。這是原人民日報社社長、北京市委書記鄭拓,于1962年觀看了泉州高甲戲劇團晉京演出諷刺喜劇「連升三級」後,題贈給劇團的一首三律詩。詩中把泉州高甲戲的歷史背景、唱腔特點、丑藝特技等都作了相當高度的概括。從以上的記 載,可知高甲戲是由宋江戲所演變,而宋江陣也是模仿自宋江戲而來,兩者同拜一個祖師爺「田都元帥」。

  宋江陣祭拜的祖師爺是田都元師,俗稱「相公爺」或「宋江爺」。 當宋江陣出陣或收陣時都須加以膜拜,以示尊崇及祈求平安。
 
 田都元帥本來是戲班的祖師爺
         戲神是戲班的祖師爺,甚多戲種都奉祀〝田都元帥〞為守護神,高甲戲自不例外。高甲戲源於清代中葉,最初是在喜慶的節日,由村民們裝扮梁山伯英雄人物,配以鑼鼓和民間小調,參加遊行,間或就地表演一段簡短的故事配上各種武打技藝,重稱之為〝宋江仔〞,隨後才出現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後來逐漸為成年人扮演的專業戲班所代替,民間稱為〝宋江戲〞。〝宋江戲〞與〝合興戲〞互相吸收融化統一並日趨成型為今日的高甲戲。

因與戲劇同源而拜田都元帥         
 宋江陣模仿自宋江戲,宋江戲又演變為高甲戲,似乎宋江陣與高甲戲是隸屬同源的兄弟關係,各戲種既以田都元帥為守護神,宋江陣自然也就以田都元帥為守護神了。此外,各戲班經常流動演出,都沒有專門放置戲神牌位和神龕、香爐、羅帳的戲箱,每到一處演出,便將田元帥神位安掛在後台正中處,日夜香火奉祀。此所以宋江陣出陣演出,遇戲班表演皆要趨前行〝祭禮〞的原因,而戲班也要回敬,相互禮貌一番。
top


top

南海紫竹寺
  內門這個地方會有兩座紫竹寺,有個傳說是問佛祖是否可以在內埔地區建廟,連六個允筊。 1968年的佛祖節慶,神轎在過火儀式之後就奔向石坑村的龍山寺,後來轉往南海紫竹寺的現址,擲筊決定地點並標上記號,後來實際量測廟址,原來的標示座西向東,無絲毫誤差。(不過,我上 google earth 觀察,廟的座向並不是地理上的東,或許風水正東跟地理上的正東不太一樣?)
top

南海紫竹寺簡介
  一般而言,迎神繞境的節慶遊行,都只會派出報馬仔探路。但是在內門的南海紫竹寺觀音佛祖繞境時,出現一個相當特殊的角色,就是宋江陣的探子,這應該算是很地方性的特色吧!

  南海紫竹寺的主委站在廟的門口跟我們講這座寺廟未來的建設方向,左邊要蓋甚麼,右邊要擴建甚麼,內心充滿了對未來願景的期待。老實講我是感受不到擴建對地方有甚麼幫助,不過寺廟在民間的信仰中,真正是有極大的影響力!

top


top

七星塔
  七星塔位於內門鄉觀亭村北方,與紫竹寺同為內門八景之一。相傳為天邊7顆流星墜落在這主圓2、3公里的土地上,成為7個小土堆,排列形狀有如北斗七星,紫竹寺寺方依土堆原形造起7座4公尺高的七星塔,白天醒目別緻,夜燈火通明,和天上北斗七星遙遙相對,互相輝應,是內門鄉的特殊景觀

  七星塔所在地稱為七星洋,相傳是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龍脈經過的勝地,且有段傳奇的故事。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七星洋附近的土地全部被旗尾製糖所強行租用,種植白甘蔗,當時農夫們在耕作時,對七星墜地的傳說非常敬畏,沒有人敢去破壞這些小土坵,一位日籍所長在甘蔗收成時,命農務課僱工採收原料甘蔗,當地居民不敢冒犯勝地,當然召不到工人處理。

  苦力頭轉台南南化一帶雇來一批工人,個個攜帶鋤頭畚箕前來應工,但第一個揮動鋤頭的工人,卻揮鋤切入自己的腳踝,慘叫一聲倒地血流如注,台南苦力同樣不敢冒犯神明,全部火速辭工回家,甘蔗採收工作進行的非常不順利。 日籍所長不信邪,調用稱為「火犁」的舊式動力耕耘機,但當火犁才剛啟動,粗大的鋼索竟斷成兩截,日籍所長下令接好鋼索再耕,卻傳來日籍所長小孩發高燒住院的消息,在旗山車站候車時,旗山火車站副站長游國治告訴日籍所長,最好別惹神明生氣。日籍所長若有所悟說:「如果神明真的那麼靈驗,如果能保我的孩子平安的話,絕不動那塊土地。」

  日籍所長打電話至內門,吩咐馬上停止動工後,趕往醫院探視小孩,原本不省人事的小孩,已經清醒康復,日籍所長終於相信是觀音佛祖神明旨意,要保留這7座土坵,以保佑鄉民,不但履行諾言,不動七星土墩的土地,還敬獻一個銅製的大香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