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餅二魚的營隊活動有分很多年齡層,

上面介紹的都是與幼兒和國小生為主,甚至還有寶寶的營隊。

 

對幼兒時期的小朋友來說,最直接的是感官的教學,

利用說故事的課程讓幼兒除了有「聽」到故事中的內容還有「看」繪本中的圖畫,

在幼兒時期就習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讓孩子們比較能適應以後的學校生活。

對兒童時期的孩子們來說,讀書會能讓他藉由與同儕間的討論提升對閱讀的興趣。

小朋友的閱讀經驗和體驗很重要,所謂的體驗是什麼,如我們讀一本書需要想像力……等,

也許你進的去,也許還是進不去,閱讀跟人中間是需要ㄧ個媒介的,

也許是學校的老師也許是家長,但很多台灣的家長沒有很看重閱讀的方面,

所以秀華老師覺得那個媒介很重要。

 

例如:有ㄧ次的兒童演說,秀華老師他們請了謝坤山老師來跟小朋友面對面交流,

首先老師分享他是怎麼殘廢的、怎麼被雷電到的、如何交女朋友、如何和人相處的,

老師說:「你們從書本裡看我」,小朋友都對如此風趣的老師產生好奇甚至有些疑問,

就把那本書看完了,所以說,總要有吸引孩子地方的策略。

 

對於體驗和開竅這件事情是大人需要下一點功夫的。

曾經,有位老師跟一位二年級的小朋友說要好好讀書喔!

回去第二天家長就打電話說:「我們家小孩是怎了?回來直看那本書看了整晚都不睡」,

他應該看不懂的,可是他就是被鼓勵了,「被鼓勵」這件事情很重要。

 

有一次秀華老師講了「好想吃榴槤」這本繪本,每個聽故事的小朋友都說好想吃喔!

這就是繪本以及內容的吸引力。所以在做一些閱讀課程時是要有一些竅門的,

就好比鼓勵孩子、吸引孩子、甚至是拋出問題讓孩子們思索。

從過去至今的課程活動,大約可以說明,基本上都是以先導讀後討論甚至提出問題,

還有不僅僅是文字的故事性,更為重要的是圖形空間的認知,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們來說,

通常具體性的事物會較為吸引,然後再大一點的年齡就比較會在意內容的涵義但也會講究圖的

好與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