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藝術是指: 凡是含有技術與思慮的活動及其製作,皆謂之藝術,這和「技術」意義很近。
狹義的藝術則是指: 凡含有審美的價值的活動及其活動的產物,而能表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及情感,並予接觸者產生共感者,謂之藝術。
藝術是一種對「美」的呈現,但是藝術上所謂的「美」包括了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不能脫離人生與自然而獨立生長與生存。人的精神方面可分為理智(真)、意志(善)和感情 (美)。前兩者受思想支配的成份多,後者較少。「任性而為」便是感情超越了理智和意志的思想羈絆,藉媒介和形式所發抒出來的感情洪流。
藝術是以感情的表現為主,感情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所表現的感情是美的感情;藉由美的材料、形式、內容、技巧呈現一美感經驗的具體呈現。好的藝術作品 其有永'毆往與普遍性。
藝術的分類大致上可分為音樂、雕刻、建築、舞蹈、文學、繪畫、戲劇、電影等。但又可有下列幾種分類方式。
一、依照外觀的媒介因素分類:
德國劇作家萊辛(G.E.氏SSing)將藝術分成時間藝術(artoft而e)(音樂、戲劇、舞蹈)和空間藝術(artofspace)(繪畫、雕塑、建築)二大類。
二、造形藝術與韻律性藝術:
造 形 藝 術: |
以藝術的外在型態構成為主的藝術品如繪畫、雕塑、建築。 |
韻律性藝術: |
以韻律過程如旋律、節奏、節拍、音色、辭藻、格律等要素所組合而能感動人者,如音樂、文學等。 |
三、靜的藝術與動的藝術(歐普藝術)
四、西方藝術與東方藝術
五、依照感官作分類:
1.視覺(繪畫、文學、建築、戲劇)
2.聽覺(音樂)
3.觸覺(雕塑、建築)
4.綜合感官(電影、舞蹈、戲劇等)
六、純正藝術、實用藝術:
純正藝術: |
純為「美」的表現,不受任何拘束與限制,完全由創作者自由表現的藝術。如繪畫、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 |
實用藝術: |
指受實用機能限制或商業目的之需要所表現出來的,此類型藝術必須依使用對象或目的,而從事藝術創作,難以完全自由發揮表現,如建築、刺繡、印刷、動畫、廣告、美食等。 |
藝術所提供最主要的功能是,美的感動、善的執著、真的追求。依照社會階級、教育程度、作品的功能價值將藝術區分成三種範疇:
1.精緻藝術:
(Fine Arts) |
其發展史通稱為「藝術史」。精緻藝術流傳久遠,有明確的歷史傳承與鑑賞原則,由少數美術菁英或為自身表露創性,屬於社會中的特定族群(或知識份子),一般民眾則須先行接受相當的教育與訓練,方能進行瞭解且產生喜好,否則難全然體會其美感價值。其展示地點須在美術館或畫廊等特定場所。 |
2.民俗藝術:
(Folk Art) |
具有極大的普遍性,由社會中未經過美術訓練,或甚至未接受過教育的中下階層大眾所創作。創作目的不一,有些與宗教信仰相關、有些與民間習俗相關、有些純為美化居住環境、有些則為表達對異性的愛慕而作…。慣常以傳懂文化風俗或民間信仰為表現內容,並喜歡採用當地民眾所熟悉的視覺語彙,因此,民俗藝術的獨創性常附屬於群體文化特性之下,其創作形式或內容多為代代相傳、並且創作風格持續且穩定,因此保守性大於獨創性。
但是,正因為民間藝術家們多半未經過正式的繪畫訓練,也會發展出頗具獨創性的作品,反而別出新意,更富巧思。其展示地點也須在民俗文化中心或私人地點等固定場所。 |
3.大眾藝術:
(Popular Art) |
為近代科技昌明下的產物。大眾藝術與前述二者不同在於可藉由工業發展機械化的過程大量生產。如廣告、海報、插畫、電視、電影、服裝設計、包裝設計、封面設計、動畫等。
這些美術產品的最大特色除了可以統一而大量的生產外,其展示的地點與方式也不受任何現制,大凡一面牆壁、公車外殼、一根柱子、信箱等皆可成為其出現的場所。大眾美術?其迅速便捷的特性,快速的打進現代人的生活中,有時連未受過任何訓練的幼兒均能體識,但由於其多需考慮大部分群眾的審美共性,美感品質有時不免趨向通俗,被認為是較富機能性的實用美術,與純粹美術(精緻美術)相別。 |
|
|
西畫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貫穿了蘇信義老師的創作之中,從對受苦鄉土的悲憫到對當權者無法遏抑的指控,這些無法直接揭露的隱晦卻又飽漲的情緒,透過架上油彩濃重的筆觸,乃至複合媒材的使用,在在都透露出人的心靈超脫社會規範轄制之外,用以表現原始衝動和自由意象的釋放的美學觀念。
抽象藝術:
1.抽象藝術之特性:
「抽象」一詞,顧名思義是與「具象」相對立的形式表現抽象,可以是由線條、多元塊面結構組成。半具象的形體或扭曲的形體也常被涵括在抽象表現範圍內。
畫面抽象性的傾向早已於美術史上成立,然而其明確的出現是在立體派(cubism)之後。抽象藝術的產生是來自於打破傳統真實描摹的技法,它包含於多種流派之中,二戰之後抽象繪畫思潮席捲世界各國,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它的特性不是單一的,它與超現實主義那種比較純粹是一個主義的產生、擴展、再認不同。
依發展趨勢可將抽象藝術列分為二,一為是以康丁斯基(WassilyKandinsky)為首發展的抒情抽象(abstractexpressionism),此一發展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而來,帶有浪漫的傾向,作品以描繪心象、感覺為主。二為以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為首發展的幾何抽(abstractmovement),此一發展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來,帶有幾何學的傾向。
拼貼藝術:
拼貼藝術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用紙張、布片或其他材料「拼貼」(collage),藝術家從日常生活中各式紙張,如報紙、壁紙、包裝紙等,或木片、金屬、機械零件等實物,黏貼拼合於畫布或底板上,創作出有別於傳統畫筆創作的方式。
另一類是以生活周遭廢棄的物品或殘片拼湊組合成之立體作品的「集合藝術」(artofassemblage),這些將各種不同的素材組合運用在同一作品之中,稱為「複合媒材」(mixedmedia)作品,創作者可自行藉由觀念的突破,創造出新奇有趣的藝術作品。
資料來源
複合媒材
媒材技法
以油彩、畫布為主要媒材,因為是蘇信義老師在教職與生活間透過壓縮的時空來創作的時期,為達到作品的完成性,因而此一時期作品的號數大都以小尺寸為主,大幅尺寸的作品有然而數量相對地卻較為減少。
透過筆觸層層堆疊,讓畫面表面充滿油彩的厚實感。並施以部分粉彩、複合媒材的交互使用。蘇信義老師曾表述台灣的歷史與生活影響他個人階段性的創作。
研究者發現蘇信義老師早期抒發美麗島抑鬱的內心恐懼作品中,畫面色彩總是充滿沈重,以黑色組合成的灰暗色系佔滿大部份的畫面,那夜晚天邊的一抹幽光色彩明度是畫面中唯一較高的,存在於畫面的比重卻很低。
隨著民主社會的開放來到到了聖俗系列時,蘇信義老師畫面的「光」開始透過色彩的表現,紛紛舞動跳耀起來。雖然色彩明度依然偏低,然而後期透過色彩的豐富表現性,可透見蘇信義的內心,已由早期因社會的恐懼而緊閉的心鎖掙開,與時代民主開放進步的腳步接軌。
到了黃金歌系列,色彩的明度大幅提升,溫暖的金黃色調充滿畫面,正是蘇信義老師回應當下社會進步繁榮、心滿意足的感激之情。蘇信義老師宣洩了對鄉土的悲鳴,乃至於將創作之眼投注到工業場域時,可以在複合媒材時期關懷人性生命的價值。
複合媒材藝術
複合媒材是透過多種媒材共同使用的一種表現方式,立體以及半立體的複合媒材創作方式,帶有拼貼與裝置的趣味技法在內。當某種媒材之使用以達成熟之境,並相沿成習而成為傳統與束縛,原有的訴求力量逐漸稀釋至空乏無物,於是尋求突破此一刻板僵化的媒材束縛,而與他類媒材互為激盪,互為增益所產生的美學質變,成為現代藝術創作者所要面對的挑戰,這就是「複合媒材」藝術發展的特質。
複合媒材的使用與後現代主義有密切的關係,創意是唯一的法則。任何身邊隨手可以拿到的東西,都是複合媒材的材料,作品也無所謂好壞,完全以觀賞者的角度用心去體會。
1990年代是台灣「複合媒材」大放異彩的時期。藝術家藉由「拼貼」、「物體」、「現成物」、「繪畫」、「複製」、「文字」、「符號」、「影像」、「觀念」等多元的複合手法綜合成作品的隱喻因子,拾回生命中埋藏已久、看似「無用」的微妙粒子,忠實呈現出自我、原我的風貌,也使得作品產生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蘇信義自1998年的〈工業史詩〉系列作品開始,即成功嘗試此媒材的使用。透過破衣物、麻布手套、麻繩、塑膠皮套、膠帶…等工業廢棄物,與油漆、強力膠、膠水、顏料…等附著性材質媒合於畫布,結構出多元媒材並置的半立體作品。
蘇信義老師並在創作過程中,無意識地呼喚了屬於自己生命的種種記憶、經驗和知覺,創作心靈延伸出融入了對周圍環境的真實關懷與情感意念。蘇信義老師用高雄工業場域的實物拼貼開始進行複合媒材是一段「無心插柳」的奇妙經歷。當時由於退休,每天送陳老師去上班之後就前往工作室,面對長期以來撿拾的材料堆積,根據當時所有的材料加以拼湊,便自然形成了畫面的結果。也因此他複合媒材的使用和創作原則便是:隨著當下條件來創作,不刻意改變現實狀況給予附加條件,致令創作回到物件本身的條件呈顯物性的精神。
除了接受物件本身條件以突顯物件本身的物性精神之外,他的創作手法也因著複合媒材本身的特性,發現到最能顯示勞工階級的辛勞的,又是在日復一日的被汗水浸濕的襯衫、因受傷而污染血痕的棉質手套勞工的付出在每個具體而微的日常用品,即已彰顯。
資料來源
另類藝術-行為藝術家(Tehching Hsieh)謝德慶
1950 年生於台灣南州鄉,謝德慶在1967年從高中輟學,開始學習繪畫。服完義務兵役之後,他在台灣的美國新聞處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個展,之後停止繪畫。他做了第一件行為表演「跳」,並摔碎了雙踝。
後來他受訓成為海員,循此途徑進入了美國。1974 年7 月,謝德慶抵達費城特拉華河附近一個小鎮的港口。他在美國當了十四年非法移民,直到1988 年受到大赦。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謝德慶在他位於紐約的工作室內外,創作了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和一個「十三年計畫」,在其中他運用長時延,讓藝術與生活同步。
早先的四件一年行為表演,讓他成為紐約藝術圈一個常見的名號;後來的兩件作品,有意自藝術世界隱退,設定了一個持續不可見的基調。自新的千禧年以來,免除了十三年不展示作品的限制,他在北美洲、南美洲、亞洲與歐洲展覽作品及出席講座。他的作品由紐約西恩.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代理。謝德慶和他的妻子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謝德慶的行為藝術:
|
行為藝術挑戰極限「籠內人生」 |
謝德慶的作品大多都在挑戰極限,他形容自己探討的是:「身為一個人,我們如何解釋時間,如何測試自身的存在。」
他把自己關室內的籠子裡,籠子在律師的見證下上鎖,貼上封條,裡頭有單人床、馬桶、燈具和洗手台。
他不與人交談、不閱讀、不書寫、不聽廣播也不看電視,由朋友料理三餐、洗衣和垃圾,每日在牆上刻下記號。每天固定時間開放參觀,全程影像記錄。一年後原律師檢查封條,寫下證明書,證明他一年都沒出籠子。
謝德慶表示,這次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的文件包括籠子及裡面的物件,「兩面牆及牆上的三六五條刮痕,三六五張肖像照片以及十七張生活照片。」
謝德慶每小時整點打卡一次。他因此無法離開工作室太遠,也沒法好好睡覺,每天都有見證人確認打卡的真實性;一年下來,他要完成8760次打卡,其中有131次沒法達成,包括打瞌睡、打晚了、打早了,都算失敗。他在表演前將頭髮剃光,現場準備一部十六釐米攝影機,將每小時打卡動作拍下來。那年他沒理髮,影片中看到他的頭髮慢慢變長,彷彿看動畫片。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