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的功能與價值

植物生態昆蟲生態鳥類生態教育功能

 

1.生態功能

  (1) 水文功能與價值

 水是人工濕地的靈魂,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早期鳥松濕地公園與緊鄰的小貝湖(現今長庚醫院、勞工育樂中心、棒球場)相結合,並兼具養殖及調節夏季水量的功能。其水源是來自圓山集水區的水,包括雨水和圓山飯店的二級處理污水,以涵管導入沉沙池,流經小池(第一觀察地)、大池(第二觀察地),再經由溢水閘門的溢流口,流入大埤路長庚醫院及正修技術學院方向的排水渠,水池裡的水保持一個流動的狀態,透過沈降和水生植物的吸附達到淨水的功能。當水源不足時,公園內還有二口深水井,可以抽取井水作為補充。教學地的地勢最高,因此水源是由另一口深水井抽水注入,再經由溢水閘門流進大池。

 

  (2) 植物生態

    鳥松溼地公園的植物屬於人為開發後的次生林相,除了保有原來的樹種外,還增值誘鳥、誘蟲、隔離噪音、景觀綠化的植物,以吸引更多的鳥類、昆蟲。在生態考量下加以保留不除草,讓鳥松溼地看起來更像是原生植物保留地,同時提供生物良好的棲息地。

依園區的地理位置做植物分佈介紹:

大門口區:喬、灌木大多在水池的外圍作為樹籬,常見的有雀榕、構樹、樟樹、鳳凰木,為提供鳥類食物來源之一,最常見的鳥類有綠繡眼、白頭翁。

植栽保留區:為鳥松濕地公園內地勢最高、人為干擾最少的區塊,也是被列為管制的區域。此處以木本植物為優勢,像是相思樹、構樹,此處還可見到黑枕藍鶲、小啄木及樹鵲等在此鳴叫嬉戲,是樹棲性鳥類最佳的觀賞點和棲息區。

植栽教學園區:為園區內的教學教室,小小的植栽區收集了各種蝴蝶的食草及蜜源植物,種類多達近百種,譬如水柳、無患子,常吸引戶外教學及喜愛生態攝影的人士聚集,藉此展現出植物的多樣性以及豐富的生態食物鏈。

外側木棧道:鳥松濕地中有棵特別的黃槿老樹巧妙地橫豎在外側木棧道上,讓經過的遊客得輕彎下腰與它來個「社交互動」才得以通過。事實上,黃槿的樹葉就是過去用來包裹紅龜稞的材料,是極為環保、珍貴的民俗植物,保留黃槿的生存,就是要讓新世代的人們有機會認識鄉土植物與我們的常民文化。

賞鴨平台:在此則可見到大葉桃花心木、刺竹、穗花旗盤腳等等,中小白鷺、紅冠水雞、綠頭鴨也會在此處出現。

雀榕(吳唐竹 攝)

名稱:雀榕

特色:落葉性大喬木,每年落葉2-4次,落葉之後,一星期左右馬上又長新葉,新葉紅褐色,非常顯眼,全株光滑,枝幹上有發達的氣生根呈馬尾狀,新葉包藏於白色大托葉內。

 

烏臼(吳素玫攝)

名稱:烏臼

特色:是落葉喬木,樹形高大壯麗,心形的綠色葉片冬天會變為紅色,長期以來與螞蟻形成一種共生的現象。

 

水柳(呂學樺 提供)

名稱:水柳

特色:單葉互生,葉形為卵披針形,嫩莖平滑,葉片是紅擬豹斑蝶幼蟲的食物,常被當作田野間的護堤。

 

 

打板歸(呂學樺提供)

名稱:扛板歸

特色:葉片倒三角形,全株有刺,莖無毛而背有少許粉白,莖與葉柄具逆刺與葉互生

 

 

西印度櫻桃(呂學樺 提供)

名稱:西印度櫻桃

特色:嫩枝有白毛,葉倒卵形成或長橢圓形,果實為球形或扁球形,具有三稜或多稜,夏季時開粉紅色花。

 

水黃皮(吳唐竹 攝)

名稱:水黃皮

特色:蝶形花科喬木,小羽片全緣、尾狀較尖,由於是海濱植物可以忍受較高的鹽分,因此非常容易栽培。

 

黃瑾(文學論壇提供)

名稱:黃瑾

特色:黃槿廣泛分布於全台濱海地區,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單體雄蕊,柱頭5裂。黃槿的樹葉就是過去用來包裹紅龜稞的材料,是極為環保、珍貴的民俗植物。

 

相思樹(吳唐竹 攝)

名稱:相思樹

特色:莢果與金合歡相似。幼苗時期,葉為二回羽狀複葉。成樹時葉變為假複葉。

 

  (3) 昆蟲生態

   鳥松濕地內生態環境條件具佳,植物生態分布廣,因此孕育了不少多采多姿的昆蟲,也拯救了許多瀕臨絕種的物種,特別是稀有種類的蝴蝶。

   園區內的蝴蝶義工媽媽們極力投入栽植蝴蝶蜜源植物後,使蝴蝶種類及數量仍在成長中,在夏季為出現的最高峰,其中以樺斑蝶、紅擬豹斑蝶、青帶鳳蝶、淡黃蝶、沖繩小灰蝶、迷你小灰蝶等之數量最穩定,東涼亭與賞鴨平台為最佳的賞蝶地點。

   濕地內水域面積約占三分之二,因此棲息了不少的水生昆蟲,其中以蜻蛉目最多。至今鳥松溼地已紀錄了蜻蜓20種,豆娘5種。

   在水面上可常看見蜻蜓搖曳飛舞著,像是麻斑蜻蜓、褐斑蜻蜓、粗鉤春蜓、黃紉蜻蜓等,還有池岸草叢旁棲息的豆娘、青紋細蟌、橙尾細蟌、紅腹細蟌等。

   在此區也可發現蝗蟲、蟋蟀、螽蟴螻蛄,皆屬於直翅目的昆蟲,屬於漸進變態昆蟲。

   東側木棧道兩側的苦林盤則是小黃溝腳葉蚤的最愛;每年的四月到八月,可在四株黃槿發現到絨黑斑象鼻蟲的蹤跡,還可在東側抽水站旁的水黃皮看見成群的小皺椿象。野草的葉片常會有椿象、瓢蟲、鹿子蛾等;鳥桕的葉片常會發現刺蛾、毒蛾的繭和幼蟲,但部份昆蟲是屬於有毒性,不要輕易觸碰;觀察蟬的最佳時節為夏天,而正門垂柳區、教學植栽區及教學池為最佳觀察昆蟲的地點。

    至今鳥松溼地園區內的昆蟲數目紀錄約有14270種以上,其中還有部分不少的特有種,例如,褐基蜻蜓和台灣角金龜,且仍持續地有新紀錄種。

 

樺班蝶(呂學樺提供)

名稱樺班蝶

特色翅膀長約5-6.5cm,飛行緩慢,幼蟲時攝食馬利筋,所以成蟲體內有毒性。

 

 

紅擬豹斑蝶(呂學樺提供)

名稱:紅擬豹斑蝶

特色:翅膀長約4-5 cm,以水柳為食,園內優勢蝶類一種。

 

 

杜松蜻蜓(呂學樺提供)

名稱:杜松蜻蜓

特色:全長約為3.6-4 cm 為常見的蜻蜓一種。

 

 

六條瓢蟲(呂學樺提供)

名稱:六條瓢蟲

特色:全長約為0.45-0.55cm,翅膀上有寬十字或細十字黑紋。

 

黃班椿象(呂學樺提供)

名稱:黃班椿象

特色:全長約為1.8-2.3 cm,背面佈滿了黑褐色斑點,為常見的椿象。

 

 

猩紅蜻蜓(蕭伯昌提供)

名稱:猩紅蜻蜓

特色:全長約為2.7-3.3 cm,雄蟲均為紅色,腹部背側中央有一黑線,雌蟲為黃褐色或褐色。

 

 

台灣熊蟬(呂學樺提供)

名稱:台灣熊蟬

特色:全長約為4.6-5. cm,體色為黑色,佈滿金橙色細毛。

 

孔雀蛺蝶(呂學樺提供)

名稱:孔雀蛺蝶

特色:翅膀長約5-6 cm,翅膀有一大一小,兩個像眼睛的紋路。

 

 

  (4) 鳥鴨類生態

 鳥松濕地最佳賞鳥地區主要分成五大區域,分別是正門區、沉沙池區、小池區、大池區以及教學池區,為了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給鳥鴨類們,野鳥學會努力的讓鳥松濕地保持著自然的樣貌並定期的去觀察鳥鴨類們的生長情況並做紀錄。

園區的翠鳥飛行時常貼近水面,背部閃耀著翠藍色的光澤,發出嗶一聲清脆的叫聲接著用尖長的鳥喙潛入水中捕捉小魚,所以人稱「釣魚翁」。

在大池沿岸常看見黃小鷺、栗小鷺在那覓食或休息;在池塘木樁上、草叢邊或湖邊樹幹上,時會看到擬態高手夜鷺在休息打盹。斑文鳥大多整群飛騰在大池與教學池間的草叢;竹叢後的喬木群是白頭翁和黑枕藍鶲的聚集地,木棧道邊的喬木也經常看見牠們的蹤影。

   每當冬季苦楝和鐵冬青的果實成熟時,總是吸引許多的五色鳥和白頭翁來此啄食果實。烏桕樹在秋季果實成熟時,常吸引成群的樹鵲前來覓食,其響亮的嘎嘎叫聲,甚是熱鬧。園區中的南美假櫻桃,也是白頭翁的最愛。

   遊客最喜愛的地方為賞鴨平台,在這裡可以看到悠游於池中的綠頭鴨、白菜鴨,以及紅冠水雞為爭奪領域而互相打鬥的逗趣畫面,真是令遊客放鬆的好地方。

   大池區為鳥況最佳的地方,可看到灰頭鷦鶯、褐頭鷦鶯穿梭於池岸邊的水柳、蘆竹叢中,東側步道的黃連木上,常見綠繡眼、極北柳鶯停棲覓食,秋冬季節還可看到保育類的紅尾伯勞。雖然因週遭的車流量大、池岸緣籬不足和園區遊客的干擾,使得園區內的鳥類種類數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野鳥學會細心的照料之下,使得鳥松濕地的鳥類生態越來越豐富,至今園內發現的鳥類有約89種。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琵嘴鴨

類型:冬候鳥

分佈地區:河口、海岸

特色:有著寬大扁平的嘴,讓牠們不論是掘起泥土尋取食物,或是在水面上濾水以覓食,都頗為方便。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白冠雞

類型:冬候鳥

分佈地區:河口、溼地

特色:白冠雞的腳趾為適於划水的瓣蹼足,牠的整體與羽色大致為灰黑色,嘴及額板白色,眼睛為紅色,喜歡在距海不遠的草澤、大型魚塭及湖泊牠的警覺心很強,不敢離草叢太遠。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白腹秧雞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河口、溼地

特色:白腹秧雞是雜食性鳥類,以植物的種子、嫩葉、水生昆蟲、小魚及貝類等為主食。牠的個性非常羞怯、隱密,警戒心強不容易觀察。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紅冠水雞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田野、溼地

特色:全身羽毛大致為黑色,所以也被稱為黑水雞。嘴紅色,先端黃色,額板紅色是重要的辨識特徵。牠的尾下覆羽兩側有橢圓形的白斑,長翹動尾羽。鳥類學家認為可能是牠們彼此之間傳送訊息的一種方式。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紅鳩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田野、公園

特色:紅鳩雌雄外型相似,不易分辨,外型上卻略有不同,雄的頭、頸為鼠灰色,背及胸、腹部則為紅褐色,後頸還有黑色的頸環,雌鳥羽色則較接近灰褐色,頸環較細、較淡,在野外是很容易分辨的。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小啄木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森林

特色:牠們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樹幹上以其強勁的尾羽支稱身體,以捕食藏匿樹皮縫隙裡的小昆蟲為食。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褐頭鷦鶯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草原、溼地

特色:褐又稱台灣鷦鶯,是屬於台灣特有亞種鳥。牠的身體大致為灰褐色胸腹部為黃白色,牠們外型極為特殊,常在草叢中活動,性情活潑好動、不怕人。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灰頭鷦鶯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草原、溼地

特色:普遍分布於亞洲的留鳥,牠的體型較小,因為頭部為暗灰色,所以白色眉線顯得特別明顯,牠的叫聲不向褐頭鷦鶯那麼單調。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台灣畫眉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森林

特色:台灣特有亞種鳥,主要生活於中低海拔山區,經常出沒於濃密的灌叢,牠們的翼圓而短,並不擅於飛行。牠的雙腳強健,能在灌叢中穿梭自如。

 

(摘自  聽溼地在唱歌)

 

名稱:斑文鳥

類型:留鳥

分佈地區:森林、田野

特色:嘴粗厚有力,可以輕易的咬開種子堅硬的種皮,牠的胸、體側和腹,密布鱗狀斑紋,這是牠們被命名的依據。

 

 

2. 教育功能與原則

  (1) 具有許多的植物、昆蟲、鳥鴨類及自然環境,民眾可觀察豐富的生態。

  (2) 每週日有免費導覽,由訓練過的退休老師或野鳥學會裡的解說員協助解說,提供學生或民眾生態教育的環境。

  (3) 溼地內提供各種動植物的刊板解說,使訪客能認識濕地之動植物。

  (4) 親子一起做生態觀察,增進親子關係。

  (5) 野鳥學會不定期舉辦寫生、創意DIY教學、攝影比賽等活動。

許多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自行拍攝)

 

3. 休閒運動功能與價值

(1) 提供喜愛大自然的訪客去做生態觀察,放鬆心情,釋放壓力。

(2) 提供親子休閒、野餐之處。

(3) 提供郊遊、寫生、攝影及在外圍騎自行車運動。

(4) 長庚醫院的病患與自來水廠的住戶及一般民眾,經常到此散步、健走、運動及放鬆心情。

 

休閒運動的好地方(自行拍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