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點導覽
這是香腸博物館的樓層圖,我們針對重點作導覽說明.

1F:
遊憩區
這個遊憩區,牆上掛著一幅香腸圖,圍成一個個的圓圈圈,剛開始以為是造型而已,後來看到一個小孩過去轉個不停,仔細一看才知道那是一個旋轉香腸迷宮,可以用雙手扶住轉盤外框,並左右慢慢旋轉,讓黃色的小球依循藏在香腸裡的秘密文字前進,直到黃色小球滾至迷宮的最外圈,並且進入黑洞後,你就會更了解黑橋牌對產品的用心與堅持,還真是有創意。



2F香腸文化展區:
鹽之有物
海鹽:地中海結晶鹽(天然黑)
在台灣,一般人只吃過海鹽,大概也只會想到海鹽。但事實上,海鹽並不是生產鹽的唯一來源。世界原鹽產量中,海鹽只占約20%,尚有80%是礦鹽。住在沙漠地區的人們,鹽來源是礦鹽或稱岩鹽。

海鹽:日本海人藻鹽
「海人藻鹽」是由海水蒸餾而成,十噸的海水僅能製作出兩百公斤的成品。

海鹽:地中海天然海鹽(紐)
海水經日曬後,自然結晶的鹽巴,再經人工純化,所以此鹽的含量全部是自然的天然成份,自有海的味道,可謂天然又建康。
百聞一見

聞香瓶:
當萃取花草等的最精華部分,釀成液體後,最佳的存放處就是在由水晶礦石所製成的瓶中。

迷迭香:
是一種原產於地中海地區,野生或種植於白堊土壤中。

薄荷:
大部份均為多年生植物,植株具匍匐性,葉形狀為橢圓,有清涼的香味,花為淡紫色。

薰衣草:
薰衣草約有24個種、五大類。喜排水良好的土壤和全日照及涼爽的環境。耐熱性差,開花期要遮陰。

百里香:
別名「麝香草」,科屬名為「唇形花科百里香屬」植物,為多年生常綠小灌木,原產地廣泛分佈於地中海一帶,草香味濃,生命力強韌。
腸衣胃袋
腸衣以動物器官做食物的容器這樣的概念,普遍運用在各國料理中;而這層容器不僅為大小腸,其他內臟器官,如膀胱、胃袋、直腸等,也都統泛稱為腸衣。大部分的香腸製品都需要用腸衣來決定其大小與形狀,腸衣需具伸縮性與彈性,其強韌度需足以支撐原料的填充,也才足以承受加工與運送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形。
腸衣的分類
腸衣可分為可食性與不可食兩種。可食性中有所謂天然腸衣,泛指動物性腸衣,常見使用的有豬、羊等;另一類稱之為動物性膠原蛋白腸衣,是利用豬皮萃取其蛋白質製作。天然腸衣因口徑不一,製造過程中商品不易規格化,肉品加工時會採用膠原蛋白腸衣取代之。不可食腸衣,以植物纖維素腸衣為代表,具有通透性的構造,常用在西式產品上,有利於煙燻製程上色。其他還有以綿紗袋或棉線交織而成者,可稱之為布袋腸衣;以及塑膠腸衣。不可食腸衣為在肉品加工過程中使用,食用成品時便需剝除。

3F黑橋牌歷史展區:
好心腸的堅持
A全面抗拒防腐劑
黑橋牌全系列商品皆無添加防腐劑,除了黑橋牌商品之外,舉凡與黑橋牌合作之外來販售商品,必須符合黑橋牌品質規定,由黑橋牌品保中心訪廠,了解生產衛生環境。確實遵守加工製造標準,符合食品衛生安全美味的最高原則。
B堅持新鮮後肉腿、自然醃六對時、不參粉不加色素
黑橋牌堅持使用國產新鮮冷藏豬肉,並在低溫環境中,透過師傅手工分切,取出最適合使用的部位肉,進行各項產品製作,兼顧品質與美味口感。黑橋牌香腸採用豬的背部脂肪,保留大塊肉口感,三分肥七分瘦的經典比例,絕不為降低成本而摻入澱粉,不加任何色素,只有最新鮮的原料才能夠呈現漂亮的香腸原色。
在美食勝地創始的黑橋牌食品,擁有台南人引以為傲的美食研製天份,創辦人陳文輝先生更是具備南台灣人敦厚務實的特質,自創業初期,即堅持選用每日清晨新鮮現宰的豬肉灌製香腸,堅持香腸原料必須要新鮮,所以一概拒絕近中午時分賤價出清的收攤肉,這樣的經營態度在當時蔚為佳談,更讓黑橋牌香腸的品質與口碑紮下深穩的根基。

文輝的灶腳
民國46年,一個來自高雄貧困小漁村的25歲年輕人,憑著對食品製造的熱誠與天賦,加上巧遇一位來自廈門老師傅的機緣,在台南運河旁的「烏橋仔」附近,租了間小房子,開始了簡單的肉品乾貨的加工與批發小生意。這個年輕人,就是黑橋牌食品的創辦人陳文輝先生,而這間不起眼的小灶腳,就是今天我們喜愛的台式香腸的發源地,也是今天台灣香腸的第一品牌─黑橋牌食品─的前身。白天,這間小灶腳是陳文輝先生與他的助手大火翻炒肉鬆、細心調理灌製香腸的工廠。到了夜裡,鋪上簡單的木板,這裡便是他們全家人僅以旋身的臥房。盛夏酷暑肆虐,身為大家長,陳先生卻寧可自己睡在大灶上,讓家人睡在稍涼之處;然而即便如此,南台灣的高溫加上白日火爐的餘燼,仍常使得全家人無法入眠。而嚴冬,即使寒流來襲,陳先生仍得不時到屋外察看束爐內的爐火燃燒情況,以免香腸烘束過頭或不足,壞了口感。陳文輝先生憑藉著對食品的研發的獨特天份與過人毅力、自修研讀日本書籍,不斷地自我充實、穩扎穩打,從家庭工廠擴大到現代化工廠經營。他,總是每天第一個打開工廠大門的人,始終堅持親自試吃第一爐炒好的肉鬆確認味道與口感;並且還自行研究出香腸自動烘束烤箱,並將自創的香腸配方融入自動化製程。不斷的測驗下,陳文輝先生終於成功的運用肉品知識改良調整出現今水分飽滿、香甜多汁的黑橋牌香腸,這創舉不僅在臺南一炮而紅,還盛名遠播至全台。說陳文輝先生就是成就現今台灣香腸美味的創始推手,實在是一點都不為過。如今,五十年過去了,枕木製的黑橋已經蛻變成了鋼筋水泥的新南橋,而那間灌製香腸的灶腳也早就擴變成了自動化的新穎工廠,但不變的是那串起人情味的新橋,以及那用好心腸做好香腸的堅持。
關於沙卡里巴與黑橋牌
日治日期,街區重劃,日人將臺灣人的小吃攤集中於沙卡里巴,沙卡里巴其實是從日文的「盛場」Sakariba的發音沿用下來的,1930年代林百貨的落成,大菜市、淺草市場,中正路商圈成為臺南第一條整體規畫的市街,熱鬧非凡,鱔魚意麵、棺材板、鼎邊銼、米糕,飄香四溢。民國五十二年,黑橋牌第一家門市就在沙卡里巴旁開張,由於當時國內觀光遊覽車興起,遠從北臺灣南下的遊覽車成了「吃好道相報」的口碑傳播,黑橋牌鮮串香腸禮盒成為府城特產的代表。可惜,因「沙卡里巴」多為老舊的木造建築,一不小心就引起火災,前後一共燒了五次,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990年,從海安路漫燒到友愛街,許多數十年的老舖都毀於一旦,有些人離開,有些老店重新站起來。民國七十九年,因應市府道路擴寬政策,黑橋牌第一家門市配合遷址,即為今日臺南中正門市。

海安路207號
用透視規劃重現第一間黑橋牌門市,有最豐富的創辦人夫妻共同打拼的記憶,『黑橋牌香腸禮盒』幾乎是大排長龍的同義詞,來看看最早的禮盒樣子吧!不拍照留念真是太可惜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