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自夏、商、周三朝起,中國歷史開始有文獻記載。周初定都鎬京,後因受北方遊牧民族壓迫而遷都至洛邑,亦展開了春秋、戰國的混戰時期。其時,諸侯各據,周室名存實亡。

由於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潰了,繼之而起的便是倡導倫理政治學的儒家思想。以孔、孟為首的儒家所提倡的是維持舊有制度,促使天下太平。而與儒家相抗衡的是法家。法家主張現實,L調法、權、勢的重要性,暢談富國L兵之道。而吞拼六國,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其政治方針亦是以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子思想為根藍本。秦始皇實行郡縣制,集權中央,勵行各種統一政策,並修築萬里長城以防北異族入侵。然而奈於其實行過於迅速,因此招致人民的反感。故此繼秦姑皇鴐崩後,秦朝亦告滅亡。

劉邦建立漢朝,一改前非,於郡縣外,還分封各王室、功臣為諸侯,並實行中央集權,建立完備的官僚制度。及後,漢武帝獨尊儒術,外戚勢力乘勢抬頭。不久王せy漢,建立新朝,並近求儒家的復古思想,但終因泛於空流而慘遭失敗,天下又告大亂。

光武中興後,大部分天子都年少繼位,因此皇太后得以掌權,而招致外戚專橫。甘肅地帶的羌族因受不了長期的迫害而揭竿仗抗,這使國家財政陷入赤字。

桓帝是由外戚梁冀擁立的,然而卻與宦官合謀,誅殺梁氏一門。 其後晉用具儒學修養的賢土實行新政。但是,桓帝終因扼止不了與日劇增的宦官勢力,因而釀成宦官與地方望族互相對立的黨固之禁。

其時,地方望族的勢力逐漸抬頭;他們擁有多個家族、食客和奴婢。又,兼併土地、勞工,位高權重,世代相傳。他們受世人所景仰,被視為門閥。

朝廷的混亂使農民受到地方望族的經濟壓迫更甚,再加上饑荒、戰亂的迭起,最後被迫流亡他鄉,甚至被賣身當奴婢。官逼民反,百姓最終淪為盜賊。具宗教色彩的盜賊則謂妖賊。如斯一來,地方治安便隨之紊亂起來。朝廷綱紀鬆弛,後宮生活奢華。一些被稱為黨人的祟尚儒學修養的名流節士,鑑於政府的無能,都一致地批評宦官。宦官深恐自己的惡行暴露,於是說服了桓帝,震壓這些清流之士,逮捕黨人還居故里,終生不得其入朝。

桓帝駕崩後,外戚竇武擁立靈帝,並與大臣陳蕃協力,再度用隱退了的黨人李膺、杜密等,以匡扶社稷,共同誅殺宦官。宦官得息後,乘竇太后遲疑不決之際,搶先在宮中舉事,殺盡所有反對派。自此之後,倖存苀ㄨ鼢禮吤╞h信心,紛紛退隱山林。此時,地方叛亂頻仍,其中以黃巾賊勢力最大。

究竟應否擴大地方首長的權限以鎮壓兵亂呢?

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朝廷規定廢刺史而置州牧,即州長的權限除巡察行政外,也掌握了地方軍政實權。於是,群雄割據的局勢更趨明顯化,東漢衰亡之徵兆亦歷歷眼前。曹操、劉備、孫權以及諸葛亮,就是在這喧然譁動的時代堙A體認出自己生命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