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概念上的傳遞

文/張進吉


   上會計這門學門不是三言兩語帶過就算是教過了
因為個人深深的發覺
學生的認知理解程度
實在是跟不上老師對教學內容認知的傳遞
往往一個很簡單的觀念或者計算方式
老師總認為學生們應該會
結果學生們就是通通不會
學生的思考邏輯觀念無法連貫
導致一開始就有疑惑
而後續的觀念在繼續講下去
結果一個簡單觀念的延伸就會糾結成一團


還有一種情形是
老師為了要解釋這個觀念
想盡辦法要讓學生瞭解聽懂
總是有辦法將複雜的觀念轉化成好吸收的內容模式
較好的情況是將繁雜的內容口語化或者精簡成易吸收
以及有系統化的內容整理
讓學生除了好背、好記、好理解之外
更能直接將觀念烙印在同學心中

 

較不好的情形是
怎麼講學生就是聽不懂
沒辦法,會計這門課
對於剛接觸的學生而言
總是避之為恐不及的
能不要上就不要上
但是老師很努力
想盡辦法要讓學生聽懂
這時問題來
為了要解釋清楚
結果東拖西拖
一些無相關的東西都牽扯進來
很簡單的觀念
頓時變得繁雜
上課該講的重點忽然失焦
老師一時又講的欲罷不能
愈講愈多
一發不可收拾
結果在台下的學生可是聽的霧煞煞

 

我上課就有這樣的傾向
本來是很好的用意
結果卻導致反效果
因此,個人深深覺得老師雖然懂得很多
但是如果沒有將內容系統化呈現
則有教等於沒教
不教還好
教了學生的觀念更亂

 

個人檢討自己
發覺也有這樣的問題
而我則解讀為
可能是教學經驗不足以及對於內容不熟練的原故
因此,後續該學習的重點就是教學技巧了

 

以下個人再闡述會計上學習的問題
而後說明個人的對於會計這門學門在教學技巧上的看法

 

就數學的觀點而言
大家想一想
自己小時後是怎麼數數的
本人猶記得讀幼稚園時
1到100真的寫不出來
還被老師叫到廁所罰站
老師巴不得我最好趕快消失
想必老師一定認為我無藥可救了
回憶過去小時候學習數數的歷程
真是啼笑皆非
怎麼可能1到100寫不出來
但是事實卻歷歷在目
於是我想了一下
這似乎跟我現在教會計的過程
學生總是聽不懂在上些什麼
有相似的雷同之處

 

五歲的小孩
總是學不會數數
幼教老師要求小孩要學會數1∼50
但是小孩數不到21
每次都是會卡在20
然後就接不下去了
為什麼
其實孩子會卡在某一個數字無法前進
常常是因為無法掌握住數字的意義
試想
背20個無意義的符號
連大人都覺得十分的困難
更何況是孩子呢
而且只用背口訣的方法數數字
對於孩子學數字的真正意義
在建立數量感
和對數字規則的瞭解的幫助是很小的

 

   因此,個人發覺在教會計時
教給學生的是一種「數量代表一種意義」的概念
要避免使用「這個數字加這個數字就能解出這樣的答案」
這種「一一的演算帶學生run一遍」的方式
因為學生往往很容易誤把算到的第3樣的東西
直接當作就是「這個算式」
而無法感受到「這個算式」其背後所代表的真正「涵義」
換言之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讓學生學習這個數量背後所代表的真正涵義
而這個涵義就是所有類化演算的「通則」
你只要知道原則
就不用背算式了
而遇到這些題目時
就能舉一反三
再怎樣變化複雜的題目都能輕易理解
因為這些題目的背後
其實就是這些簡單的函義的延伸
譬如說:備抵呆帳、備抵短期投資跌價損失
這些評價的會計科目
其背後的義函就是為了要確計某些會計科目之帳面價值
而同時又要保持原帳面記錄
因而另設特殊科目加以調整
以抵銷原帳戶之一部分
或附加其帳面價值
而這些觀念其實是分屬於不同的章節
但是其內在的原理原則是相通的
為什麼學生總是學了前面
忘了後面
總是無法連貫起來
其實這些通病就是先前的涵義沒有建構起來
因為很多不同的觀念之中又會挾帶另一個觀念
當整合起來的時後就是混亂的根源
雖然觀念很多、很複雜、很抽象
但其背後所賦予的涵意通則是不變的
我們要注入這些觀念所代表的意義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實際體會到「觀念」和「計算」之間的關聯
而不是要求學生依照順序背過去
因此,老師必須要負起統整
能讓學生能將觀念類化牽移的任務
如此,才能建立學生對會計的正確認識

 

但是問題來了
學生的程度並非天賦異稟
並非一點就通
觀念一多
累積起來要消化吸收
就會計這門學門而言
並非易事
怎麼辦呢
這時我們可以善加利用以「圖表」的方式呈現
看圖說故事
總比空口說白話好
以表的方式呈現
總比整個黑板寫得滿滿來的較有系統化
因此,就我現在所上課的章節
應收款項和短期投資
能以圖表呈現的內容
則盡量用其圖表表現之

 

例如先前上過的應收票據貼現
很多公式
學生直喊背不起來
於是我用圖表的方式來呈現
我告訴學生根本不用背公式
只要畫一個圖
所有的計算題目通通逃不過你的掌心
最後你一定會把這些題目算得眉開眼笑
而你也會發覺會計其實很簡單的
 

為什麼學生的觀念一直無法連貫
其實學生都是吸收到零碎的觀念
並沒有一個全面或整體清楚的交代
當然所有的觀念無法聯結起來
因此,我們要給學生的是一種「整體的觀念」
就會計而言
是一種期間和時間的連續
很多的會計觀念與調整及利息常牽扯在一起
一講到利息就有期間和時間的觀念
一有利息就有利率
例如年利率、月利率、貼現率、厘、分等
其背後的意義大部分與調整的觀念有相聯結
因此,如果我們能畫一個圖
在圖上標示期間
說明這段期間代表的涵義
他是怎麼來的
也許是調整的觀念而形成的
也許是貼現的觀念而形成的
利用一個圖就能將很多的觀念展現
自然而然
學生很頭痛的調整
以及利息的期間怎麼算
就能有一個整體的概念了
慢慢地學生就會發現
對每一個數字都能試著去解讀分析
貫通其邏輯思考
並且也能從計算的過程中學著去理解這些運算過程和會計原理原則的關係
如此一來
不管後面的章節多複雜
學生對於數字的「量」都會是「很有感覺的」
而這個感覺是來自於對「會計觀念的瞭解」
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學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