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學校能撥冗出時間安排這麼精采的演講,讓我們每天緊張的工作任務,增添另一層面的看法與深度,讓我們瞭解到教育工作不是單指表面化、權威化,更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豐富且精采的,讓我們瞭解到教育工作的格局是如何的去塑造,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角色的詮釋與互動…等等之類的話題緊扣全場演講內容,讓我們又深入的瞭解到教育工作的神聖與用心良苦之處,接下來乃將今天的演講心得列述如后:
鍾教授的講演以「班級經營」為主題,其點出目前教育現況的四個問題點,首先,面對教育工作需要「正常發展」的對待任何不同資質的學生,我們常看到或者聽說過,或許是標籤作用,老師總是喜歡成績好的同學,且用90%的力量,去照顧一位成績好的同學,將力量與資源集中於一位同學身上,但反作用的是,卻用不到一成的力量與資源去照顧資質較不好的學生,因此,乃扭曲了教育的正常發展。許多的放牛班學生並不是成績不好,此外,也不能用這樣的稱呼去造成學生產生刻板印象,因為這樣是不對,大家都聽說過比馬龍效應,學生也有他們的認知心理,如果我們一直認定這位學生不好,則他就真的會轉變為更不好,因為,連大人世界都這麼認為,想當然爾,學生當然自覺沒希望,反之,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龍」,發覺他們的可取之處,發揮他們的所長之處,用心去感受學生的想法,達成他們的需求,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吧!」
其次,許多「老」老師的心態需要改變,很多老師照本宣科,教了幾十年的書,完全沒有將最新的資訊更新給學生,另外,更嚴重的一件事是,導師與學生最親近的老師,同時學生眼中所認定的老師,就是導師,因此,導師比其他任課老師責任更重大,其不但是家庭與學校的溝通橋樑,更是學校之中,每個班級之中的掌陀者,其牽繫整個班級的經營,因此,任重而道遠,不是隨便敷衍了事就可交待過去,此外,鍾教授點出關鍵的一點是「團隊」的觀念,一些很不好的陋習存在於老師的舊觀念與思維,例如,收集點數(我忘了鍾教授怎麼說了),就可以不用當導師,同時大家的心態都不願當導師,避之危恐不及;為何會這樣,是我們值得思考的課題,我們總是要面對不可逃避,例如,一些該反思的觀念,例如某位學生成績很好,因此,學生乃告知老師:「你講的我都聽懂了,所以上課我可以做我自己的事(例如:吃早餐或睡覺)」,此外,老師是學生的楷模,為何老師可抽煙,為何學生不可由煙呢?等等的問題都要去反思。所謂「團隊」就是要有一肩擔起所應盡責的事務,發自內心去確實實踐,團隊是一個大團體,容許不了任何議異分子,不然大家有樣學樣,既然你可以,為何其他老師不可以,久而久之,不良的校園文化就此傳開,當然班級經營功效就無法展現,則導師與家長、學校的關係漸行漸遠,如此惡性循環,不良與行,這是我們要的教育嗎?因此,追根溯源,從根本去做,去思索,去解決,或許會比那些口號來得實際。
第三就是要想想自己是否擁有當老師的人格特質,你對學生或處事有沒有原則、遇問題如何解決、如何有效的治根治本策略…等等,都是我們該思考的。此外,鍾教授更提出教師應有的人格特質與行為,其中針對新任教師提出五種迷思,(1)新老師剛從學校畢業,初初來到學校任教,轉型較遲緩,一些學生的習態仍無法適應,例如新進老師看到校長或老師竟有閃躲的心理作用…等等;(2)資優學生,仍是老師們的最愛,導致疏於對資質較差學生的照顧;(3)技術工匠;(4)現實取向;(5)熟悉相似等。此外,破壞氣氛的十種人格為:(1)不公平:例如刻板印象對後段班的看法扭曲;(2)情緒不穩定;(3)小題大作:完美型的吹毛求嗤,事事計較;(4)不當的言語:傷害學生的心;(5)否定的態度;(6)地位的權威;(7)非理性思考;(8)過度競爭。因此,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我們必須借助一些有助於班級氣氛的策略,鍾教授提出(1)學習、生活與心靈的參與與分享:我們要問自己,當你每天碰到學生時,第一句問什麼事情,例如,老師都會這樣問:「你成績怎麼這麼差、你作業有沒有寫、為什麼掃地工作都沒做…等」,其實身為老師的我們,要問自己真的瞭解學生嗎?老師本身也要做功課,並不是每次只有問學生功課作了沒,考的好不好,其中的差別,需要自身去感受體會;(2)具體的協助,不要空泛的協助;(3)多方了解:常留意學生的的一些表現、言行、資料,例如,用心閱讀學生的週記等。
最後,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兼受內外環境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商業化迷思下的結果,例如學生受了不良環境的影響,為了錢,不惜去偷、去搶,甚至出賣靈肉等荒謬行為,令人不禁搖頭,不知傷了多少人的心;解決之道,須從學生的次文化去瞭解學生,從其重要他人,去找尋學生心底真正在想什麼,鍾教授就舉出一個例子,例如,學生都喜歡讀三民主義,因為每次都會出現「國父曾說」,結果學生聯想成「郭富城說」…等等之類的語言偶像,映射到現在時下青少年的觀念意識,可謂顯而易見,因此,老師就要懂得借力使力,來消除師生彼此的隔閤,不僅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更可增進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除了讓教育跟得上時代的潮流之外,更可融合動態的內外教育環境,因勢利導,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