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鹽古道

文/陳益裕
詩/山上的小孩


天地悠悠無際  挑鹽古道情壞

蓽路藍縷艱辛  見證歷史足印

步步烙印心田  置身時空交錯

血汗滄桑孤獨  冷暖人間自知

曾經有一名越嶺路上的鹽販挑夫,身後仍留一根扁擔,
高懸在祖厝廳堂的主樑上,提醒後代族裔,希望守著勤儉持家的精神。

   史學家說,先民為了出入方便、生計需要或官方輔番、充實邊防而開闢山路,或長或短,曲折或陡峭,存在崇山峻嶺裡。即使歲月悠悠,卻也荒而不廢,雖然被冷落了,但不至於遺忘。 

在挑鹽古道上一步步走下去,只因為想尋得先民的足跡。

   在台灣,鹽是極其傳統的產業,民生的必需品。昔時,中北部未產海鹽,要來自彰化鹿港或嘉義布袋,由於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先由舟楫運抵通霄漁港,再用牛車載到古道附近的「鹽館埔」處集中,然後借重人力挑呀挑,分散出去。

   苗栗縣通霄境內的挑鹽古道可以從飛牛牧場走得出去。晨間,霧氣濃重,滿目蒼茫。想上古道的人兒,大概心情興奮而不茫然。腳底下踩踏的,頗有原始的「面目」。

   低度海拔的丘陵地上,先民開疆闢土,成為一條羊腸小徑,感覺出奇的幽靜,。稍有注意,可看見一頂土角厝,頹然破壞。荒煙漫草的處境,想像過去古道中有著隱居人家,是否過著「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香」(鄭板橋的聯句)的生活?中途,也遇著一片「黑森林」。就是聳現的老樹,一棵棵虯幹橫生,枝椏蔽天,泛著稠密的綠,彷彿是潑墨的作品,幽邃而澹遠。置身其境,心情比較可以沉澱下來,似乎可以盡情傾聽造物者,以綠色吟哦的詩篇。

苗栗海山線,交通要道
  
   古道穿越林間,必然是步步高升,但習慣於爬山健行者,到不覺得有什麼「高」
難度。在乎的則是深層的歷史風貌。多少先民走過的路,我們也一步步的跨越前進。好像要與先民的足跡「邂逅」,重獲歷史的溫熱。
  
  不錯,彷彿從市聲塵囂的文明社會,進入幾近荒涼的世界,只顧前進,但不必擔心會迷失方向。當然,經歷相當的路段,耗些力氣,確實有「舉步維艱」的時候。相信先民還挑著鹽擔走,有夠體力,他們被大自然淬化過的生命,有所「擔當」,值得佩服。

  原來,古道在早期的開闢是相當重要的。由於苗栗縣境,一片荒山,阻擋為山海邊界,而且形成閩、客兩族。山線地區為客家族群盤踞,海線地區則為閩南人開發形成的聚落。聽說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住海邊的閩南人會生產鹽,自給自足外,也販賣給山區的客家人。客家人習慣以鹽醃漬食物,所以把鹽看成寶貝,要想得到,須靠古道來去運送。一擔一擔的由通霄往公館、大湖、
銅鑼運送。回程也帶些海線所沒有的山產物,茶葉、蔬菜、米糧、木炭,物質交流的唯一捷徑。腳起腳落,都踏著那石塊墊底平舖的台階,使勁兒的,有所堅持,路要走下去。然而,面對更陡的山徑,不能不閃避旁稍微喘息。此時此刻,感受到先民真的精神好,力氣大。現代人沒有「包袱」在走,也覺得勞累,他們則有負荷之重,該怎麼說呢?

行行復行行,體會先民跋涉的滋味

  挑鹽古道上,兀自往前走,不必跟上誰。比喻為回歸自然,要像林裡的飛鳥一般自在;又像驍勇的獵人,任何地形地勢並不構成難題。憑著「歷史遺跡」的探索意願,所以興致高昂,就在考驗著腳力。
  
  沿途恍若遙遙遠遠的一座綠色隧道,由樟樹、茄冬、油桐和相思樹等交錯形成。難免也有十分曝光、亮麗的角落。有些變葉木敏感的染上秋意,幾株似楓的槭樹,樹葉已染黃。「萬綠叢中一蔟黃」,添加兩旁的芒草,長的茂盛,花梗白茫茫的在風中搖曳。我又在幻想:「古時候的挑夫,挑鹽經過,是否有一樣的風景?挑夫們有無心情,看個究竟?」

  在一個轉彎處,隨緣隨興與一位熱衷於採風擷的年輕人,碰觸、談話。沁人肌膚的清新空氣伴隨著,還有蟲鳴不絕、飛禽活躍,串聯以殷切的音籟,送給穿梭來往的過客,包括我與他。他,青春昂揚、矯健活潑,笑說如同我一樣的心情,走呀走,終究把自己幻化成挑著一擔鹽爬上坡的挑夫,體悟先民為生計以最原始方式奔波的滋味。

  挑鹽古道是挑夫、販客出入的必經道路。好多年前,聽苗栗地方耆老回憶,別的山區也有分佈,不過殘留下來的,以這個路段最為完整。日據時代日本人類學學者伊能嘉矩、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等人,都是不辭迢遠,親自涉獵過的「貴客」。

  那位年輕人也告訴我,他家園埔里有一位黃炫星先生說,曾經有一名越嶺路上的鹽販挑夫,身後仍留一根扁擔,高懸在祖厝廳堂的主樑上,提醒後代族裔,不忘祖先如何過日,希望守著勤儉持家的精神。用心良苦,令人感動。感動的是遺留扁擔的紀念物,象徵祖訓勿忘,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傳奇呀。

  傳奇曾經在這樣的古道中產生。究竟此處古道有多少公里,對誰來講,大概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一如往昔仍舊存在,無論外在的環境改變多少。只是挑夫的離去、跫音的消失罷了。卻也無所謂,留下狹長的泥土大地,斑斑駁駁,卻足以詮釋厚重的歷史,失落的運送功能的舊時痕跡。

   反正是一群群、興沖沖的。大致上心中有愛,愛緬懷歷史,尋找古道,踏下文明人類的腳印,替代「掙賺汗水錢的挑夫販鹽客」。篤定古道永遠不會湮滅,我走了一趟,高高興興。成了觀光價值的據點路線。盍興乎來,遊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