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於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 原核與真核浮游植物 浮游動物 依浮游生物的個體大小分類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類具有色素或色素體(chromatophore),進行光合
件用,並製造有機物的自養性浮游生物(autoprophic plankton)。它們和底棲藻類一起
,構成海洋中有機物 的初級產量。然而,透入海水的陽光迅速地隨深度而衰減,其結果
是底棲藻類限於大陸邊緣的淺水處,而浮游植物則遍布整個海洋的上層。據估計,世界
海洋初級產量為31×109噸碳/年。海洋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原核細胞型生物(Prokaryotae)
的細菌和藍藻;真核生物(Eukaaryotae)的單細胞藻類,如硅藻.甲藻.綠藻.金藻.黃
藻等。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基本區別如表3所示。浮游植物的大小,除了褐藻類的漂浮
性馬尾藻(Sargassum)達幾十厘米之外,一般為幾個至幾百微米。各類浮游植物所含的
色素體各不相同;而且,葉綠素a.c的含量也是甲種類而不同的。
浮游植物是海洋動物,尤其是幼體的直接或間接餌料,是海洋生物生產力的基礎,在
海洋漁業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缺乏運動器官,浮游植物的分布直接受海水運動的
影響,有些種類的分布可作為海流.水團的指示生物,這在生物海洋學研究中愈益受到重
視。再者,有些浮游植物具有富集污染物質的能力,可作為污染的指示生物,這在海洋環
保方面具有一定意義。 top
特 徵
|
原核生物(藍藻)
|
真核生浮游植物
|
細胞直徑 細胞核 DNA 呼吸與光合作用 核糖體 鏈黴素 氨黴素 亞胺環己酮 細胞壁成份 青黴素 膜含甾醇 內共生體 細胞質 固氮作用 忍受氧 忍受溫度 |
1-55微米(常見4微米) 無 不與組胺酸結合 在整個膜上 70s 敏感 敏感 不敏感 月太聚葡糖 敏感 痕量 沒有 有氣泡 有 低(暗處) 高(70~1000C) |
2微米---2毫米(常見10-50微米) 有 核中有組氨酸 在膜的特化上 80s 不敏感 不敏感 敏感 其他成份 不敏感 富有 常有 有液體 無 需氧 較低(<400C) |
資料來源:鄭重.李少菁.許振祖 編著.海洋浮游生物學
浮游動物(Zooplankton)是一種自己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性浮游生物。一般,它們構
成海洋中的次級產量。浮游動物的種類組成比浮游植物複雜的多,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
分門類--從最低等的原生動物到最高等的尾索動物(被囊動物),差不多每一類都有永久
性浮游生物代表,其中以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分布又廣的橈足類最為突出。此外,還出
現了階段性浮游生物,包括各種底棲動物的浮游幼蟲及游泳動物(如魚類)的仔.稚魚。這
樣,使浮游動物的種類組成更複雜化。浮游動物在水層中的分布也比浮游植物廣的多,甚
至在深海中也有浮游動物的分布。在種類組成上,這類浮游生物主要包括原生動物.腔腸
動物.櫛水母.輪蟲.甲殼動物.腹足動物.毛顎動物.被囊動物.以及浮游幼蟲。它們
是經濟水產動物,特別是上下層魚類和一切幼蟲的餌料基礎。因此,在海洋漁業增產上,
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許多種類的分布與海流.水團密切相關,可以作為寒流和暖流的指
示生物。這是生物海洋學的重要課題之一。 top
類別
|
體型大小
|
主要種類組成
|
超微型浮游生物
|
<5微米
|
細菌.金藻等
|
微型浮游生物
|
5--50微米
|
微型硅藻.甲藻.金藻(腰鞭毛藻).綠藻.黃藻
|
小型浮游生物
|
50微米--1毫米
|
硅藻.藍藻.原生動物.小型甲殼類.小型浮游幼蟲.輪蟲
|
中型浮游生物
|
1-5毫米
|
小型水母.橈足類.枝角類.介型類.小型被囊蟲.異足類.翼足類
|
大型浮游生物
|
5-10毫米
|
水母.大型橈足類.磷蝦類.絨類.櫻蝦類.被囊類.毛顎類.異足類.翼足類
|
巨型浮游生物
|
>1厘米 最大可超過1米 |
大型水母(海蜇.霞水母.僧帽水母)大型甲殼類.大型被囊類(火體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