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樓位置所在,最初即荷蘭人建造的「普羅民遮城」舊址。西元1652年,早期移民台灣的漢人,因不滿荷人剝削式的統治,在郭懷一的率領下起義叛變。隔年荷軍平定民變後,為免再度發生暴動,遂在台江內海東岸興建「普羅民遮城」做為防禦,和位於西岸的「熱蘭遮城」遙遙相對,形成犄角之勢。鄭成功征台之初,首先即攻下「普羅民遮城」,改置「承天府」。後來鄭經即位,廢承天府,城樓改充火藥、軍械庫之用,直到清咸豐年間,赤嵌樓都做為軍火庫用途。 清初台江尚未淤塞前,浪濤可直達城樓下,登高遠眺夕陽,別有一番風味,故「赤嵌夕照」曾為當時台灣八景之一。而今赤嵌樓周邊盡是熱鬧的街坊,距海岸線更有一段距離,滄海變遷,真令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力量!
|
|
|
|
日本據台後,改赤嵌樓為陸軍衛戍醫院。而後,蓬壺書院因地震傾毀,僅餘門廳;五子祠也毀於颱風。1935年,大士殿又被日人拆除。此時的赤嵌樓僅剩文昌閣、海神廟和蓬壺書院門廳,已與目前景觀相去不遠。
光復後,赤嵌樓的用途再次變更,成為台南市歷史文物館。民國54年,市政府重修赤嵌樓,主要工程是將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另外將主要入口由西向改為今日所見的南向。民國71年赤嵌樓被列為台閩地區國家一級古蹟,之後又歷經若干次小規模整修,目前文昌閣一樓陳列有近幾次整修的檔案照片。
同治光緒年間,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先後建築在赤崁城址上,城堡原壁被削毀一半,臺基寬度不夠,故另加擴建。這五座建築物,巍峨高聳,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今天蓬壺書院和五子祠因為地震颱風只存玄關,其餘已成陳跡,唯有文昌閣還古風依然。日本竊據臺灣後,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為醫院和學生宿舍,後來又發掘了東北角荷蘭砲臺殘蹟,和壘下地下室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