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學是最引人入勝、最值得研究的學問之一。基督教的神學傳統豐富,幾乎在世界上的每一個文化中都有其根源,形成人類歷史中最有創意、最重要的思想。研究神學不僅有助於增加對基督教福音的認識,更有助於對人類文化的認識。基督教神學的影響力逐漸擴展,但從不強加於任何文化之中。基督教一開始便在文化中生根,與各種文化的價值觀與見解有豐富而多元化的交流及影響。
涉獵基督教神學的人各有不同動機;有些人研究神學以裝備自己從事基督教事工;有些人研究神學以增加對自己信仰的了解及欣賞;有些人是好奇的觀望者,想看看基督教對不同的論題有何見解。不論動機如何,有興趣研讀神學的人,十有六、七不知從何入手,也沒有可靠的、可讀性高的簡介作為入門指南。市面上有許多神學簡介,不幸的是,其中大部分都假設讀者已經有許多神學的基本認識,往往未能對一些見解、辯論、用語加以解釋,以致未能切合讀者的需要。
有鑑於此,《基督教神學手冊》於1994年問世,嘗試補足上述的缺陷。本書集作者十餘年在英國、北美及澳洲教學的菁華於一身,就其完整及可讀性有嚴謹的測試,務求滿足讀者需求。本書能夠廣為各地讀者接納,顯示上述目標至少已有某種程度的成功。
《基督教神學手冊》由立場公允的資深解經家介紹基督教神學論點、辯論、人物,但其寫作方式只能有限度地引用第一手資料,奠定基礎,提高讀者進一步閱讀原文著作的興趣,提供與其中論點、辯論、人物對話的根基。早在撰寫《基督教神學手冊》的初期,作者便已考慮到加寫一本《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的需要,以便盡早找到神學論點的原文,並留意讀者所面對之困難的性質及範圍,以便提供準確的解釋。事實上,《基督教神學手冊》已經納入一些基本的原文,但因篇幅及連貫性所限,只能作極有限的引用。
《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提供了280段基督教神學的基礎性原文,引自161個來源,有廣泛的主題基礎,以便讀者直接與基督教傳統的豐富根源對話(一個「來源」是指一位神學家,不論該神學家有多少著作被引用,都是一個「來源」;一個「來源」也是指一個信仰宣言,例如,天特會議的宣言或是海德堡問答)。作者盡力廣泛而公正地引用原文,務求揀選二千年基督教神學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性的,以及理性的原文。除了第七世紀的一個例外,《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提供新約時代結束之後,每一世紀中的基督徒思潮。在極特殊的情況下,《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會引用一些非基督教原文(例如馬克斯),因為該作者及其思緒對基督教神學的反思有重要的影響。
《基督教神學手冊》注重詳盡的解釋,《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有同樣的特點,在篇幅所限以內,盡力解釋每一段引文的重要性,指明其上文下理及特點,提醒讀者在閱讀該段引文時應當留意的事項。所有1800年以前非英文的引用文,除了一個例外,均為讀者容易閱讀起見而加以重譯,並對翻譯困難或不清晰之處加以解釋﹝惟一的一個例外是諾里奇的猶利安(Julian
of Norwich);因為我的英文能力不足以承擔對她著作的重譯,故我引用現有公認最好的英文翻譯﹞。
本書分為十章,與《基督教神學手冊》的架構相似,以便讀者對照參考。然而《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可以獨立閱讀,並非一定需要參考《基督教神學手冊》不可。
《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的目標是收集神學入門者可能會感到有興趣的神學論文。被選中的論文可分為兩類。
首先,是在某些特定的主題上代表了基督教劃時代思想的神學論文。這些是在基督教傳統中,對神學概念及論證的發展有相當衝擊的神學論文。這些神學論文通常相當簡短。我不認為引用長篇大論的論文才算有分量的論文。讀者將會在本書中找到具代表性的神學作者的論文引述,例如:愛任紐(Irenaeus)、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俄利根(Origen)、特土良(Tertullian)、奧古斯丁(Augustine)、阿奎那(Thomas
Aquinas)、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加爾文(John Calvin)、士來馬赫(F.
D. E. Schleiermacher)、巴特(Karl Barth)以及拉納(Karl Rahner)。《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以古典神學論文為主,亦有三成為二十世紀的作品,務求涵蓋古今。
其次,對 1950年之後出版的神學論文的引用,則往往是為了要澄清或方便討論極其複雜的問題。這些神學論文往往成為對一位見多識廣的神學家,或對一般神學立場或趨勢(例如女權主義、後自由神學主義,或福音派教義)的縱覽。這些神學論文通常比較冗長,討論讀者有興趣的、具爭議性的論題。基督教的神學應當保持與過去傳統對話,也應與當代具代表性的神學家保持密切關係。這些冗長的神學論文,除了可以列舉說明過去及當代的見解及概念以外,同時也能幫助讀者掌握、汲取神學菁華的重要性。將之納入本書篇幅中,可以彰顯出現代基督教神學的豐富及多元化。
本書並非教會歷史,並非為教會歷史學家而寫的文集,而是基督教神學的「輔讀」。有許多具有歷史意義,卻無甚神學性的文件,例如加利流(Galerius)的「寬容敕令」(the
Toleration Edict of Galerius, 311年4月),便是因為一般神學院及大學基督教神學科的需要而被引用。教會歷史是另一門學術,有其本身的文集,市面上有許多可供讀者參考。本書並非專攻某一歷史時期、某一神學家、某一神學立場、某一地域,而是就基督教普及神學傳統作一概覽,拋磚引玉,鼓勵讀者進一步深入探索。
遺憾的是,限於篇幅,無法按此原意完備地引用原文,只有從大概一千二百五十段原文中,根據作者研究心得及與同事、學生的討論,選擇了二百八十段,並根據課堂上的講授經驗作出評估。無可避免的,有許多重要的資料未被納入。作者礙於篇幅限制,往往被逼將許多讀者認為應當納入的原文刪除,或將有些人認為應當詳盡引用的原文加以濃縮。誠非作者所願,只能在此致歉,並特此申明,絕不表示未得納入此書的神學家對神學的發展貢獻不大。例如,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e)及蘇格徒(Duns
Scotus)是中古世紀兩位非常偉大的神學家,卻因篇幅所限不得不刪除。許多1950年以後的神學論文亦因相同的原因不得不省略。作者盼望將來再版時,能夠在已有的引用文之外,大幅度地增加近代的神學論文。
作者及出版社誠懇地盼望此書能切合當代讀者的需要。本書的排版設計乃便於再版時增添神學引用文而不致對既有的形式造成太大的影響。
作者及出版社歡迎讀者就如何改進及擴展本書提供意見。若您有任何意見,能夠有助於本書的修訂及改進,敬請以書面形式惠賜。
麥葛福,牛津
(Alister E. McGrath, Ox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