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一九一五年十月十五日生於屏東郡高樹庄的新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卒於一九六0年,得年四十六歲。

父親鍾蕃薯名聞六堆客家地區,是地主也是農村企業家,在日據時期叱吒風雲,亦農亦商,在鹽埔有火礱(碾米廠),在屏東經營過杉木行製材所、磚瓦窯、車行、布莊,農場種植鳳梨、香蕉,並做外銷生意,與人合資在日本、中國大陸等地設有五處商行。晚年在美濃購買笠山農場,準備退休養老,將事業交給長子里虎後舉家遷到美濃,時鍾理和十八歲。他的母親劉水妹是偏房,劉水妹育有三子一女,鍾理和排行第二。

  鍾理和八歲入鹽埔公學校,於是繼續到長治公學校上高等科,其後再受漢文教育兩年,受老師光達興秀才的古文學影響甚深,曾撰寫〈台灣歷史故事〉〈考證鴨母王朱一貴事蹟〉等,並開始閱讀中國古體及新體小說,當時曾寫短文〈由一個叫化子得到的啟示〉,還有章回體的長篇通俗白話小說〈雨夜花〉,完成的原稿據說有枕頭厚。

   力爭自主婚姻的出奔 一九三八年六月,鍾理和二十四歲,獨自離家經日本渡海到滿州國,當時滿州國在日本扶植下成立,是一個百事待舉的地方。鍾理和觀察該地可以發展投資的情形,以便尋找自己立足的空間,於是他進入「滿州自動車學校」學習謀生的技藝。 他越觀察清楚越感覺到這塊冰天雪地的大陸,處境與台灣所受的異國殖民壓迫並無不同,他所接觸的祖國同胞與他所期待的也完全相反,讓滿腔熱情的鍾理和感到幻滅的痛苦。這時期留有作品〈都市的黃昏〉,後改寫為〈柳陰〉,此外尚有一篇未完成的作品〈友情〉。未完成的〈泰東旅館〉,就是這段生活經驗寫成的作品;旅居北京期間寫的日記體小說〈門〉,也記錄了奉天生活的點點滴滴;〈門〉,原題為〈絕望〉,一度又有人建議用〈落葉〉,從命名的經過,暴露出作者這段生活經驗的不順利;另外〈地球之黴〉也是奉天經驗。

  一九四五年,在北京馬德增書店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夾竹桃》,內含「夾竹桃」「新生」「游絲」「薄芒」等中短篇小說,這本薄薄僅有一百六十三頁的小說集,也成為鍾理和生前唯一親手出版的作品集。 「故鄉」四連作——〈竹頭庄〉、〈山火〉、〈阿煌叔〉、〈親家與山歌〉,是鍾理和戰後重見故鄉時的深刻印象與感受,這四篇作品紀錄了巨變後的農村面貌,還有他觀察到的那令人心驚神傷、屬於人性的毀壞。 〈阿煌叔〉則遲至一九五二年才完稿。〈竹頭庄〉〈山火〉明顯是以一九四六年為時代背景,而〈阿煌叔〉〈親家與山歌〉,依內容研判,應是一九五○年以後。這四部作品,在內容上要比他在奉天、北京時的作品,結構上簡化許多,接近台灣鄉村的明快、儉樸的色調,但那種具有批判性、透視性的寫實主張,仍然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