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屬於台北縣瑞芳鎮,位於瑞芳東方約五
公里處,其建築物均依山勢興建,高低錯落,別具
風格,景色迷人,一時曾有『小香港』之美稱。其
與基隆山遙遙相對,附近巒岡起伏,林木蔥鬱,環
山面海,西可見野柳,正前方可見基隆嶼。光復後
,九份地區隸屬瑞芳鎮,下設頌德、基山、崇文、
福佳、永慶、長樂、永德、慶平、集賢九個里,隱
含九個紀念之意義,惟因人口外流迅速,各里再相
互合併,現已合併為五個里。
九份名稱由來
依據台北縣誌記載,九份在清朝初年是一個小
村落,只住有九戶人家,這九戶人家每次購買各種
日用品或魚貨都要『九份』,久而久之,此地方也
因此定名為九份。
採金簡史
清光緒十年(西元一八九三年)當地發現了砂
金,因而吸引成千上萬的淘金人潮至此。日據時代
,日人藤田傳三郎,取得瑞芳礦山採礦權,遂招募
大量日本技術人員來台勘查,挖掘礦脈,當時藤田
以炸藥開礦,順著山上而山下,在九份陸續開鑿新
一號硐、二號硐、三號硐、四號硐、五號硐、六號
硐,使九份當地的礦業步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事實
上,硐字原意作『洞』,係指礦坑、坑洞,因礦工
迷信,不喜歡洞內有水,所以用硐代替洞字。
西元一九一四年,藤田經營九份礦區,由於坑
口零散,礦脈不整,管理困難,乃將瑞芳全部採礦
權,租與顏雲年先生,顏氏即設立『瑞芳坑場』,
將礦區分為七個區域,轉租他人開採,經一年的整
頓,卻奇蹟地由虧轉盈,年產金量高達五萬五千公
兩,造成九份產金全盛時期,九份,一時地傑人靈
,吸引了不少淘金客前來。台灣光復之後,九份的
黃金產量銳減,黃金的開採因為不符合經濟效益而
日漸沒落、凋零、荒廢。民國六十年正式結束開採
,而九份的繁榮也因而褪色,屋舍人去樓空、老街
人煙稀少,誠如詩云:『九份繁華追往事、千林蕭
索人清商、歲遷物換時流轉、人散金稀礦已荒』。
而當年黃金鼎盛時期,九份更有『上品輸九份、次
品輸台北』的俗諺流傳,可見當時九份這座金城的
繁華程度。
聚落建築
九份是依山而築的小城,一層層隨坡而建的石
階小梯,把每個座落在山城的房子,幢幢堆高、轉
轉折折、上上下下,非常有趣。九份是多風多雨的
城鎮,每年農曆八月到翌年三月是九份的雨季,
由於建材都就地取材的石頭屋,為了應付這麼長久
的雨季,每戶人家總不會忘記在屋頂上塗上一層層
黑色的柏油,藉以防止雨水滲透,且屋頂也不易損
壞。如果遇到夏天天氣好,九份家家戶戶仍會買柏
油仁漆一漆屋頂的油毛氈,做做保養的工作,此時
。整個九份的空氣中,就會瀰漫著一股濃厚的柏油
味,這是九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這亦可說是
礦工文化之風土民情,充滿了礦工的力與美,實是
珍貴之文化資產。站在高處俯視九份,一簇一簇黑
色的建築物,使這座山城是顯得低調、寂靜,卻也
增添幾分神秘之色彩。
由於九份當地建築是互助式的營造方式,其建
築都是礦工一起動手完成,每戶人家大小形狀都不
盡相同,如果用心觀賞每戶人家窗或門,再感受一
下聚落及街道空間上的趣味變化,或許可捕捉到老
礦工細數當年風光的黃金歲月呢!從滄桑中走來的
九份,今日的面貌雖與從前大不相同,但仍有許多
遊客抱著思古之幽情前來,享受這裡的山城美景,
及風味獨特的小吃。
山城景觀
有人說:『從九份的窗口,可以看到這個小城
在時間之流轉的繁華與綺麗的人間』,的確如此,
九份地勢因其高度上的落差,每戶人家的建築都擁
有自己的天地,推開每一扇的窗或門,青翠的基隆
山和海濱港澳的漁船,盡收眼底,每一戶人家的窗
口,形成一幅山水天成的大自然畫面。大部分面海
的窗戶,陽台等地,均可看到令人心曠神宜的山海
風光及多變的四季景色,且入夜後,夜景更是迷人
,不僅適合觀星賞月,海面上漁火點點,更襯托出
山城夜晚的寧靜。另外,由於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
,這裡日吹山風、夜吹海風,也是夏日的避暑的好
地方。
主要道路分佈
要來九份玩,就得先瞭解道路分佈情形,九份
的主要道路呈『丰』字形,橫向的從南至北依次為
102縣道的『汽車路』、當年小鐵路所在的『輕
便路』及俗稱暗街仔的『基山街』等三條東西道路
,中間則是由石階砌成的『豎岐路』所貫穿。
歷史空間
走訪九份,這裡沒有十股風景遊樂區的熱鬧喧
囂,但是過去璀璨亮麗輝煌的歷史遺跡、特殊的建
築景觀、清幽的環境以及背山面海的秀麗景緻,卻
是都會叢林裡的人們假日遠離塵囂,沈澱心靈的好
去處。沈浸在這山城所縊含的純樸、滄桑、繁華的
氣氛,是一趟感性、知性、兼具的豐富人生之旅,
現我們就以顆懷舊的心情來品味九份幽美的勝景:
(一)台陽礦業事務所(二)彭園(三)五番坑口(四)大粗坑(五)基山街(六)昇平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