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樂和布袋戲

文/江武昌

  八○年代起,台灣各地突然流行起一種稱之為「大家樂」彩券猜謎的金錢遊戲,有非常多玩這種金錢遊戲的人相信彩券的號碼可以透過神明的指示而獲知,許多人因此去廟裡拜拜求神保佑中獎,一旦中獎了就相信是神明的保佑,當然要感謝神明,演戲謝神是最好的表示,而布袋戲班因為演員較少,演戲的費用較低,也就成了最普遍的謝神演戲活動,在這段期間,台灣的布袋戲班幾乎增加了一倍,達到千團以上,而且還供不應求。而沒有中獎的卻自認為福氣不夠或對神明不夠虔誠,而更加拜得厲害,也有屢次沒有中獎的賭徒,一怒之下,怪罪神明不保佑,暗中把神明(偶像)拿出來用刀劈了,有不中獎的人刀劈神明,也有中大獎的人「重塑金身」(重新彫刻一個新的、更大的),就在「大家樂」流行的將五年當中,台灣的神明也幾乎增加了一倍以上,不過多是神格較低級的神明(人們相信一般較高級的神明是不會鼓勵賭博)。

   許多人因為「大家樂」而傾家蕩產、神經病、自殺,也有人因而暴富,但是影響最大的是布袋戲戲班,因為布袋戲班供不應求,演出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謝神,藝術水平變得不重要,布袋戲班和業者增加了,但敬業態度消失了、藝術消失了,觀眾也消失了,戲班雖然在一千團以上,真正好的戲班不超過二十團,也所以才會有一些廟宇的演戲在一天之內達到兩百團以上,卻沒有觀眾看戲,喜歡看戲的觀眾也不會去看這種戲,對戲班來說:反正我只是謝神,也不是要演給觀眾看的,功利取向的演戲文化是造成台灣宗教活動和戲劇表演低俗的主因。 話說回來,木偶彫刻藝人是「大家樂」流行風的獲益者之一,不管是雕刻神明或彫刻戲偶,他們都有忙不完的彫刻作品。

本文摘錄自《台灣木偶戲文化》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