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減重

  針灸減重一般可分為耳針與體針,兩者可獨立或同時進行。

  耳針:根據一九五七年法國醫師Paul Nogier在德國針灸雜誌中刊載耳針理論中指出,耳廓可看成一個倒立的捲曲人體縮影,耳廓上的各點代表著人體各器官功能的調節點。因此針刺與食慾相關的器官分佈點,將可適當地調制食慾,促進新陳代謝,以達減重的目的。常用穴位有「口」、「胃」、「飢點」等,使用的耳針包括外科手術用的釘針、環型耳針及不傷及皮膚的耳環、耳豆等。操作方面:一般以埋針後,每餐間做適度的穴位按摩,效果最佳。平均二至六週可降低體重約二至十六磅,有效率七十五%以上。

  體針:除根據八綱辨症與十四經脈作體質性的調整外,另可對脂肪肥厚區如腹部、上臂、大腿等區下針以加速該區之新陳代謝。常用穴位有天樞、大橫、梁丘、陰陵泉、臂臑、風市、殷門等。操作方面以電針廿分鐘為宜,一至二週即有明顯療效。

  針灸減重可以獨立進行或為進一步加強療效,亦可和其他減重方式包括飲食、運動指導等合併進行。但其主要對象仍為外因性的肥胖。又根據肥胖類型上而言,脂肪細胞數目增加的關鍵期在出生到一歲及七、八歲至青春期前,在這兩階段的體位控制與肥胖後的減重是同等重要的,且這兩個階段肥胖仍與外因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針灸減重對關鍵期間的體位控制與預防成年性肥胖均相當適用。

資料來源:高醫醫訊月刊-淺談針灸減重,黃茂雄、陳信穎,1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