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的策略

二、 在學校方面
1.紓緩學校內青少年情緒壓力的來源
  學校,對於青少年而言,是一個學習的場所,但也常是令其焦慮不安的場所。學校造成青少年情緒壓力的主要來源,包括:
頻繁的考試焦慮。
枯躁無趣的課程。
呆皮僵化的教學。
緊張競爭的同儕關係。
無所不在的標記作用。
校園騷擾或暴力事件。
疏離的師生關係。

  學校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以外的另一個重要的生活空間,因此校方應設法建構一個更人性、更自然以及更快樂的學習環境,讓青少年能情緒平靜愉悅的在其中學習。

 

2.設法讓青少年願意親近老師,求助解決情緒的困擾
  我國教育當局及學校,對於青少年的輔導工作相當重視,各級政府及社會機構、民間團體也都對青少年的相關問題進行各項輔導、諮詢以及協助的工作。然而青少年的問題仍然時有所聞,青少年輔導及問題防法的績效仍待繼續努力。在各級學校中,都設有輔導單位及專業輔導人員,在設備及支擾上也都有一定的規模,但學校內學生的問題及情緒困擾事件,仍舊層出不窮。
  究其原因,在於學校無法讓學生信賴老師、親近老師,從而和老師分享心情訴說困擾,以致學校喪失輔導良機,無法事前進行輔導,而總是在事後焦頭爛額的收拾善後。
  學生不願親近老師,未必全可歸責於老師,但是校方在結構性及制度性上的缺失,的確使師生關係疏離的情形更惡化,這些不利的因素包括:
老師授課時數及其他行政配合瑣事太多,老師在趕進度及身心俱疲之餘,難有時間及體力與學生親近。
學生每天按照課表日程上課,又忙於應付功課、考試、作業,亦無餘暇及心情親近老師。
學校行政分工的結果,學生的輔導彷彿成了訓導處、輔導處及級任老師的工作,其他處室及科任老師的資源及力量,未被整合在全校性的輔導體系之內。
學校校規典章的懲罰制度,經常使得青少年學生害怕因說出真話而遭致校方處分,如果執行人員的態度惡劣及專業素養不足,更容易讓青少年退避三舍,故意掩飾問題的真象。
老師過於嚴肅不易親近以及動輒批評說教的態度,會使得青少年覺得自討沒趣或覺得說了也沒用,而懶得浪費唇舌。
若干學習成就較低、適應力較差而且反抗心較強的青少年學生,會刻板的以為學校的老師及輔導室是來對付他的,因此產生抗拒及排斥。

  當青少年學生對於學校的老師及輔導體系,缺乏信心、親密感以及趨近的動機時,就難以發揮青少年情緒輔導的功能,更遑論如何有效的事先紓解青少年的情緒困擾了。

 

3.輔導建立青少年同儕友誼網路,發揮情緒安撫的支持作用
  青少年的情緒壓力及困擾,通常會向同儕好友傾訴,以尋求支持及徵詢意見,因此善用青少年同儕友誼的網路來安撫其情緒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中的邊緣者,如果得不到同儕的支持,其反應就會顯得更為偏執。
  然而由於青少年本身亦尚未完全成熟,對於情緒的認知、評價以及情緒反應行為的選擇,未必具有足以協助另一位同儕的能力,有些反而會因同病相憐成無知而做出更不利的決定。因此加強對青少年同儕團體的輔導,以及進行團體教育訓練的工作,藉以並遍提升同儕青少年的情緒管理能力是相當重要的。
  青少年同儕友誼網路的建立,可以經由青少年同儕的非正式組織、社團活動、志工服務、團體旅遊以及各種研習活動來進行。一旦能夠建立親密健康的同儕友誼網路,青少年的情緒狀態比較能夠獲得同儕的理解、支持,也能因而得到來自友誼的慰藉與協助,能而彌補父母、師長在青少年情緒發展輔導上的盲點。

 

4.強化青少年情緒認知的能力
  青少年如何表現他的情緒反應行為,和他如何「認知」他所面臨的情緒事情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紓解青少年不當的情緒反應,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改變他的認知策略,讓青少年能夠合情合理、客觀冷靜的去思考、檢視及評估自己的情緒狀態和情緒反應是否適當。
  遺憾的是學校對於青少年情緒認知策略的指導並不多見,青少年學生的情緒認知往往散漫零碎的來自周遭人事物的模仿、觀察,而缺乏正確的指導分析,以致青少年在情緒的認知上出現各種謬誤及迷思,例如:
人不應該有情緒反應,那代表不成熟與不穩定。
惹人生氣,是不受觀迎的。
做任何事情都應獲得別人的讚美。
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是應該的。
我討厭的人,他最好有不幸的報應。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公平正義的。
理虧的人是無權生氣的。
凡事一定都有完美的解決辦法。
既然愛他就要多讓他。
比別人差,是一件丟臉的事。

  輔導青少年養成合理的情緒認知策略,才能使青少年有健康的想法,情緒反應行為也才會適當、正確。在具體做法上,學校應該:

在課程中安排適當的情緒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學生了解情緒的意義、特性以及相關的情緒狀態。
在教學中實際指導應如何表達情緒反應,讓青少年學生學習情緒管理以及紓解情緒壓力的正確方法。
指示或舉例各種情緒的情境,供青少年學生分析、討論,作為情緒學習的材料,提升情緒認知的能力。
安排各種軟性的、情境的、互動的情緒學習活動,境養青少年學生體察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
鼓勵青少年學生與適當的人交換情緒處理的經驗,以增進爾後處理類似情緒事情的能力。

資料來源:《青少年心理學》賴保禎等編著,國立空大用書88年版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