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傷寒

主要病變部位於腸子,而且會發熱,故稱腸熱病。

 

1. 病原體:
傷寒桿菌,屬於格蘭氏菌陰性,具有鞭毛可運動。

 

2. 傳染源:
(1) 是病人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污染食物或水。
(2)

帶原者之排泄物(傷寒桿菌存於帶菌者之膽囊中,隨膽汁入腸道與糞便一同排出體外)。

 

3. 傳染途徑:
食入被傷寒桿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屬糞口傳染。

 

4. 病變部位:
發生於腸管之淋巴組織、腹部淋巴腺、脾、肝、骨隨。腸內以小腸最顯著。

 

5. 症狀:
(1)

潛伏期約一至三週,全身性症狀為發熱39~40ºC(第一週漸漸上升,第三週漸漸下降) 、嗜睡、神智模糊、復壁會出現玫瑰疹、支氣管炎,是傷寒桿菌毒素所致。

(2)

腸管症狀:腹部不適,便秘或腹瀉、潰瘍、血便、腸出血、腸穿孔、嚴重會致腹膜炎,有生命危險。

(3) 造血器官及血液之症狀:脾臟腫大,白血球減少。

 

6. 治療:

(1)

傷寒的治療主要是服用氯黴素,利用這種化學療法進行數日之後,即可恢復正常,接著各種症狀也會隨之消失。
(2) 燒退後,雖然表面已經痊癒,但內部仍潛伏有傷寒病 菌,因此還需要做兩週以上的化學治療。

 

7. 預防方法:
(1) 預防注射。
(2) 注意飲食衛生。
(3) 飲食宜採用熟食。
(4) 飲用自來水。
(5) 養成洗手的習慣。
(6) 做好環境衛生。

◎資料來源:陳樺亭,美容與衛生,啓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http://www.cdc.gov.tw/museum/gallery/1/page2-009.htm#top4

 

 

                         ◎圖片來源:http://www.cdc.gov.tw/museum/gallery/1/page2-009.htm#top4

 

 

治療

          ◎資料來源:http://www.cdc.gov.tw/museum/library/index-all.htm  

傷寒

             ◎資料來源:http://health.healthonline.com.tw/article/p123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