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損傷及傷口癒合

  皮膚,主要分為表皮及真皮兩層。表皮乃最多層,與其下的真皮,共同保護身體免於受到外在壓力及損傷力量之傷害。真皮層,也提供皮膚強度與彈性。

  真皮之下為皮下組織。由於皮下組織之吸收、絕緣、營養貯存及身體「塑形」功能等,皮下組織在創傷性損傷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皮下組織,容易因血液分流至重要器官,而減少血流供應而受到損傷,且因而有較高之癒合不良及感染的危險。

  傷口,可分類為「表淺的」(包括表皮層)或「全層的」(包括表皮、真皮及可能及於皮下組織、肌肉及骨骼層)。

損傷之組織反應與癒合

  損傷時,在血管擴張5至10分鐘之後,血管收縮立即發生。血管擴張,導致上皮下腫脹的發紅(發炎)及血流停止。在之後的24至36小時,傷口細胞碎屑被清除,且上皮細胞開始移行。纖維蛋白也開始佈滿傷口內(纖維組織母細胞增生Fibroblast proliferation)。傷口在之後的數個月,增強膠原分布(上皮形成、收縮、重塑)。

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

  影響及可能危及傷口癒合的因素:

年齡(特別是老年人)。
組織氧合作用及灌流不良。
傷口感染、污染、或系統性敗血症。
貧血(出血性及慢性)。
營養狀況(營養不良/肥胖、缺乏維他命A或C、鋅、鐵或銅)。
壓力(身體或心理的)。
先前已存在的清況〔肝衰竭、血管性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尿毒症、癌症、慢性酒精成癮、免疫抑制等〕。
藥物〔特別是類固醇(Steroids)〕。
放射線、化學治療。
縫合、引流、異物、裹塞或敷料。
病人對治療計畫之依順。

資料來源:

臨床創傷照護手冊
陳瑞貞、裘苕莙合譯,Sheehy.Danis.Blansfield.Gervasini合著
ELSEVIER SCIENCE (Singapore) Pte Ltd.,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合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