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創傷之處理

頭頸部創傷處理的目的

認識頭頸部外傷是多重創傷的一部份。
瞭解急救過程中對頭頸部外傷處置的步驟及應避免的錯誤。
知道頭頸部外傷的分類。
如何判定頭頸部外傷其傷害程度及初步處置。
瞭解脊椎的構造對於脊椎損傷患者在事故現場及醫院得宜的緊急處置及搬運有助於病患之預後。
瞭解去除頭盔及護頸之使用。
瞭解脊椎傷患者之機轉及症狀。

頭頸部創傷概說

意外事故死亡率佔十大死亡原因之第四位,但在四十歲以下則佔第一位。
發生率則男性多於女性,而交通事故佔了一半以上,其中頭頸部外傷佔交通事故一半。

頭部創傷原因

交通事故:在台灣以摩托車車禍引起之頭部外傷佔有重要之比例,多數均因未帶安全帽造成。
高處摔傷:如高處工作者不小心摔下。
暴力打擊
運動傷害
其他

頭部創傷之定義與機轉

定義:由外力造成頭顱及內部組織的傷害。
機轉:
鈍性頭部傷害(Blunt injury):
  移動的頭部碰上靜止的物體,或靜止的頭部被移動的物體打中皆可能發生。受傷的輕重要視這種加速性和減速性的程度。
穿刺性頭部外傷(Penetrating injury):
  大多數為開放性傷害,如子彈或尖銳物引起由頭皮至腦的傷害。

頭部解剖構造

神經學評估

昏迷指數(GCS):

  昏迷指數是測量頭部外傷嚴重性的客觀標準(如下表),由三個方向來評估病人:睜眼反應、運動反應、聲音反應。每一項的評估要以最好的表現計分,若有半身癱瘓時要以健側的活動為計分的標準。最佳正常狀態時的得分是15分,13∼15分表示有輕微至無的頭部傷害,9∼12分表中度的頭部傷害,8分表嚴重的頭部傷害。最低得分是3分(每項得1分),此昏迷指數的有效性要在無低血壓、缺氧、低體溫、低血糖、藥物副作用等會影響神經功能的情況之下,才可當作鑑別診斷的參考依據。

昏迷指數(GCS)
項     目 分  數
睜眼反應
  自動睜眼
  對聲音有睜眼反應
  對痛有睜眼反應
  無反應

 



聲音反應
  清 楚
  迷 糊
  不適當的用字
  呻 吟
  無反應
 




運動反應
  服從指令
  撥開局部疼痛刺激
  (對痛)縮回
  (對痛)彎曲
  (對痛)伸張僵直
  無反應
 





總 計 3∼15
DERM

D=昏迷深度
給予刺激和注意反應:聲音刺激/疼痛刺激。
觀察屈曲或伸展僵直現象:
異常屈曲(去大腦皮質姿勢),此受傷病灶位於中腦上方。

異常伸展僵直(去大腦姿勢),此受傷病灶位於中腦以下。

E=眼 睛
檢查瞳孔的大小及對光的反應,有高達20%的人兩側瞳孔大小會有些微差距,但都會對光有反應。
正常的瞳孔對光會收縮,若瞳孔呈現針狀且固定時,可能有使用嗎啡或橋腦處疝脫的現象。
雙側瞳孔放大且固定表第3對腦神經完全受損。
R=呼 吸
密切觀察呼吸次數、頻率、規則性、深度。(見上表)
M=運動/活動
評估每一個肢體,分數由0∼5:
0=無運動功能
1=輕微顫動
2=無地心引力時可活動
3=能對抗地心引力而活動
4=活動力量減小
5=正常運動功能
注意任何一肢體在活動時的任何異常姿勢。
若反射力變差或消失,則有小腦、周邊神經或脊髓角細胞受損的可能。

反 射

瞳孔反射
  瞳孔一般是評估形狀、大小、反應性,當眼睛在強光下瞳孔會呈收縮反應。但當燈光照一眼時,另一眼正常也會有瞳孔收縮反應,若瞳孔對光無反應且呈針孔狀時,可能有用嗎啡或橋腦部分受損。若單側瞳孔放大且對光無反應時表示有早期第3對腦神經病變。雙側瞳孔放大且對光無反應表第3對腦神經完全受損,一般若有眼皮下垂的現象也會與第3對腦神經受損有關。
角膜反射
  利用小棉棒輕觸病人角膜會產生眨眼反射,若無反應則表示異常。此測試可提供腦神經第5對和第7對的功能狀態。
嘔吐反射
  當刺激時正常會產生嘔吐反射,若無此反射表示第9及10對腦神經有異常現象。
深腱反射
  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表示可能有小腦、周邊神經或前角細胞等病灶。過度的深腱反射可能有錐體束病變或精神性異常現象。
  深腱反射的評分是0∼4分:
  0=無反射。
  1=減弱。
  2=正常。
  3=增加。
  4=過度。
巴賓斯基反射
  這是一個藉由刺激足底時所產生的一種異常的反射現象。正常時,拇指會屈曲。當出現巴賓斯基反射時表拇指會朝向頭的方向翻曲,而其他腳趾會像扇狀張開。

診斷性檢查

電腦斷層
  電腦斷層可正確的偵測出98%的顱內受傷案例,所以當病患有意識改變、半邊偏癱或任何失語症出現時,可儘早安排電腦斷層的檢查。
頭顱X光
  評估穿刺性的頭部傷害、顱內異物及骨折等病灶時十分有幫助。
血管攝影
  常用在懷疑有血管傷害的狀況時使用,顯影劑注射後,可看出血管及腦部循環的情形。
核磁共振
  通常由於它的耗時,需要病人保持靜止不動,因此在急性創傷期時並不太適用。然而在非創傷急性期時卻是十分有用,尤其在幫助確認軟組織的傷害更為助益。

資料來源:1.

高雄醫學院,鄒復主任-特殊創傷急救投影片

2.

臨床創傷照護手冊
陳瑞貞、裘苕莙合譯,Sheehy.Danis.Blansfield.Gervasini合著
ELSEVIER SCIENCE (Singapore) Pte Ltd.,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合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