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物語

西元十六世紀,身為全日本武家的龍頭-征夷大將軍一職的 足利家,由於內部家臣間的惡鬥爭權,導致將軍家的威嚴力盡失。不再畏懼將軍約束的各地諸侯,此時宛如破柵猛虎般,或為領土,或為世仇,相互爭戰侵攻鄰近,烽火不絕。人民流離,田地荒蕪,自然不在話下,連全日本至高無上的天皇,也因諸侯征戰的自顧不暇,而失
去了各地的進貢,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悲慘日子。
  因此,身為諸侯之一的織田信長,以其顛覆傳統價值觀的思路風格,積極勵精圖治,希望能培養出足夠上京勤皇的實力,實現天下布武,以武力統一全日本,敉平各地的亂源,讓百姓回到安居樂業日子的願望。
然而,除了信長以外,其他實力雄厚的諸侯,又何嘗不是抱著相同願望?熟讀孫子兵法,用兵如神的武田信玄,信奉毘沙門天的當代戰神上杉謙信,擁有全日本最雄厚兵力的今川義元,一心將全日本建立成佛之聖土的一向宗宗主本願寺顯如,盤踞小田原名城的關東之雄北條氏康與經營小京都一乘谷的朝倉義景,老奸巨滑以謀奪主上家業起家的齋藤道三與三好長慶,青年才俊則有眾望所歸扶持登基的翩翩少主淺井長政與日後開創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上有意圖重振先祖榮耀的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下有學有專精割據一方的伊賀忍眾、雜賀槍隊等群雄,共同為了平定亂世的目的而努力。

 

 

人生五十年,恍若夢與幻-織田信長
(1534-1582)

小名「吉法師」,從小不遵禮法,行事怪誕,因此被稱為「尾張的傻瓜」。
信長十八歲繼承家業,當時他對外要面對鄰國宿敵今川家的虎視眈眈與為人不是很可靠的蝮蛇岳父齋藤道三,對內還有本國內諸豪族的桀驁不從,與眾多家臣伺機改立較機伶有禮的弟弟信行,可說是內憂外患多如亂麻。

而信長是日本史上有名的「雨男」。靠著雨,信長於諸多危機戰役化險為夷,從一介地方弱小諸侯終於爬升至日本最大勢力。

首先是1556年救援岳父齋藤道三,當時由於大雨造成洪水暴漲而造成救援不及,雖然岳父因此被殺,但也相對的避免了大軍折損,也讓信長日後有了出兵美濃的藉口理由。

再來是1560年的桶狹間戰役。宿敵今川義元率四萬大軍進犯尾張,行至桶狹間時因遇到大雨而駐紮休息。信長藉著雨聲蓋過馬蹄聲的機會突襲,成功以兩千餘名的兵力直入帥營斬殺大將義元,化解亡國危機。

而1570年遠征越前朝倉家時,半途傳出妹婿淺井長政陣後倒戈的惡耗,在前後遭夾攻的狀況下,幸賴天降大雨造成山崩使得朝倉家的追兵受阻而得以安然撤退(金崎大撤退)。

1575年的長篠之戰,武田勝賴率近兩萬名的精銳騎兵進犯德川,信長率三千挺火槍支援。而決戰前夕正好下了場大雨,勝賴認定火槍無法在雨中擊發而下令出擊,但會戰開打時正巧天氣放晴,反而造成火槍得以擊發,而騎兵卻因戰場濕滑難移動的處境逆轉而大勝武田。

除了雨,信長也常被與「火」連想在一起。

信長一生最受爭議的地方,就是在1571年的「火燒比叡山」。由於比叡山延曆寺庇護與信長為敵的淺井朝倉敗兵,盛怒的信長下令攻入比叡山,將兩千餘僧侶婦孺燒殺殆盡,因此被佛教一向宗宗主顯如痛罵為禽獸不如的「佛敵」。而信長也順勢自稱為「第六天魔王」,表示為完成統一日本,實現「天下布武」的願望,絕不屈服於傳統勢力的決心。

1582年六月一日深夜,信長將動身至西國督軍前夕,眼見全日本就將統一之際,心腹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變,將原本要支援前線的一萬四千大軍掉頭攻擊織田信長夜宿的京都本能寺。身邊只有隨從兩百餘人的信長寡不敵眾,便斷然退入本能寺內,舞罷一曲最喜歡的能樂「敦盛」後縱火自焚,史稱「本能寺之變」。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武田信玄(1521-1573)

本名晴信。由於父親信虎暴虐,晴信由眾家臣擁立,並和今川家結盟,將父親信虎放逐至駿河安置。之後得以銳意培養國力,諸次擊敗各豪族完成本國甲斐的統一。之後率領日本最強的騎兵隊,將四方領土延伸至信濃、美濃、駿河、關東,世稱「甲斐之虎」。
  信玄最有名的就是與死對頭上杉謙信的君子之爭。上杉謙信應被信玄奪去領地的村上家請求,屢次出兵信濃為村上家討公道,其中以1555年的第四次川中島會戰最為膾炙人口。信玄雖然在該役成功擊退了謙信,但也失去了眾多老臣與智勇雙全的弟弟信繁。而為了牽制謙信,信玄剃度出家,法號「信玄」,以拉攏一向宗勢力在謙信領地暴動,這就是武田信玄一名的由來。

  今川義元於桶狹間陣亡後,信玄計畫撕毀與今川家的和約,大舉出兵進佔駿河一國。由於長子義信的妻子是今川義元的女兒,因此義信對父親的落井下石相當不滿。信玄查覺兒子義信有謀叛的打算,下令囚禁義信,改由四子勝賴續嫡。

  1572年冬,信玄為響應將軍足利義昭的「信長包圍網」,親率大軍從駿府出兵西上,但於途中病逝,享年52歲。 信玄秉持著孫子兵法「境外決戰」的原則,從不在自己領地進行戰爭,也因此本國雖處於窮鄉僻壤的深山,卻從不曾因戰火的摧殘而斷糧。而正也是秉持境外決戰的思路,信玄從來不修築城池以備固守。因此在他死後,武田家遭到織田信長入侵時,領地裡沒有一座大城能長期固守等待轉機而滅亡。

 

 

 

 

 

戰國最強─上杉謙信(1530-1578)


本姓長尾名景虎,被譽為「越後之龍」、「當代戰神」。

  謙信自幼出家,信奉毘沙門天。兄長晴景繼承家業後叛亂紛起,謙信代不擅爭戰的兄長東征西討,名聲遠勝於兄長。晴景唯恐謙信坐大篡位,竟興兵討伐謙信,然而眾人均心向謙信,晴景不得已,只能讓位予謙信。

  繼承家業的謙信並不熱衷於拓展領土,反倒是熱衷於「除強扶弱、行俠仗義」。他出兵主要都是應他人的請求而派出的援軍。如第四次川中島之役、是應被武田信玄奪去信濃的村上國清之託,小田原圍城戰則是應被北條氏康奪去居城的上杉憲政所求。而宿敵武田信玄病故時,謙信除了痛哭少了一個好對手外,還轉而與武田家同盟,助繼任的武田勝賴抵抗織田信長的侵略。

  1560年。上杉憲政為求謙信助其復仇,將其關東管領一職贈與謙信,並收謙信為養子繼承上杉姓氏與憲政名字中的
「政」字,長尾景虎自此改名為上杉政虎。

  而大家所熟知的「上杉謙信」之名,則是在上京拜見將軍足利義輝後,義輝賜苗字「輝」,法號「謙信」,自此之後上杉政虎改名成上杉輝虎,法號上杉謙信。

  謙信嗜酒,因此1578年,應將軍足利義昭之邀上京勤皇與織田軍對陣之際,突發腦溢血而中風身亡(民間傳說是謙信如廁時瞥見遭其冤枉處死的大將柿崎景家的鬼魂而失足掉入茅坑溺死)。謙信終身未婚,以收養家臣或同盟對象之子為養子。在他死後,上杉家發生了爭奪繼承的「御館之亂」。

 

 

 

 

 

 

厭離穢土,欣迎淨土-德川家康(1542-1616)

小名竹千代,本名松平元信,後改名元康。松平家原為三河國主,父親廣忠時代被迫向今川家稱臣,因此家康自幼就是以人質的身份在駿河成長。
  桶狹間之役今川軍大敗,家康趁機回歸根據地三河獨立。由於原名的「元」字是繼承今川義元而來,為了與今川家劃清關係,也為了昭告國人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因此奏請朝庭改姓德川,名家康。

  由於家康小時候曾被織田家俘虜,與當時尚未繼承家業的織田信長交好。因此織田崛起後,德川織田兩家結盟互為犄角。其中第一場合作戰役是1570年與淺井長政、朝倉義景聯軍對決的姊川會戰。該役織田勢節節敗退,幸賴德川軍奮戰才逆轉戰局。

  之後武田信玄向西侵略,改成德川向織田求援,卻因信長當時八方興戰而無力派遣大量援軍應戰。而武田信玄的目標就原本放在織田身上,對閉守濱松城不出的德川軍不理不睬,逕自引軍繼續西行。家康認為被信玄瞧不起,大怒出城追擊,卻於三方原遭遇伏兵大敗﹙三方原會戰﹚,僅僥倖逃歸一命。最後還是靠著信玄病逝軍中,才解除亡國危機。

  其後的長篠會戰德川再次向織田求援。此次織田以三千火槍隊主導戰局,大破武田騎兵。1582年與織田聯手滅亡武田家,得駿河一國。

  本能寺之變後豐臣秀吉崛起,家康於尾張小牧山擊退豐臣軍取得平等談判的地位,後降於豐臣麾下成為五大老(五位重臣)之一。秀吉死後與石田三成展開關原會戰,勝利後受封征夷大將軍,德川幕府開始。

  1615年,豐臣秀吉子豐臣秀賴為重登關白一職而於大阪起兵(大阪冬之陣),家康逼和秀賴後趁機填平大阪城護城河;1616年秀賴重新起兵(大阪夏之陣),仍不敵家康,豐臣氏亡。

  同年,家康胃癌惡化,病逝江戶,年75歲。

 

 


 

強情公方─足利義輝(1536-1565)

義輝年僅十一歲便繼任征夷大將軍一職,成為足利幕府第十三代將軍,世尊「劍聖將軍」。

當時足利家的權勢被重臣細川氏把持;而細川家的實權又被其權臣三好氏操縱;三好家實際上又被其權臣松永久秀主宰,而各階層的家臣間又會彼此傾軋爭權,將軍家可說是不分上下一團混亂。因此,義輝有鑑於「強國必先強身」、「修身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拜新陰流劍聖上泉信綱為師,藉劍術來強身自保。

然而,義輝積極向上的舉動受到了松永久秀防備。

久秀深怕義輝真能有一番作為而危害到自己的地位,因此與主家三好氏共謀,假上京參拜觀音廟之名率軍突襲將軍府。

劍聖將軍終因寡不敵眾,遭松永久秀的火槍隊亂槍打死,堂堂幕府將軍橫死於逆臣手中,時年29歲。

義輝死後,三好家擁立義輝的堂弟足利義榮為十四代將軍。義輝出家為僧的弟弟義秋則為躲避追殺而而還俗改名為義昭,潛逃至朝倉義景處避難。

義昭看出義景並無出兵為其復位的打算後,被毅然頭靠織田信長,經信長的幫助下,擊退蟠據京都的三好軍,成為足利幕府第十五代將軍。

 

之後,義昭因不滿將軍權限遭信長鉗制,自覺成為傀儡的義昭憤而發起「信長包圍網」,鼓吹鄰近大名圍攻信長。但「信長包圍網」終以失敗告終,義昭遭流放西國,足利幕府滅亡。

 

 


 

叛人者,人恆叛之─齋藤道三(1494-1556)

原姓松浪名新九郎秀龍。

幼時曾因家貧而於京都妙覺寺出家,之後還俗以一介油商的平民身份受重用開始,一路背信忘義暗弒舊恩,最後竟流放故主,成為美濃一國國主的身世聞名於世。

世稱「美濃之蝮蛇」,又稱「竊國的道三」。
  正由於他的家業是「偷」來的,因此在故主土岐賴藝的策畫反擊下,道三得屢屢應付尾張(織田)越前(朝倉)南北兩方的夾擊。

因此道三為了緩和與宿敵織田家的關係,而將女兒歸蝶﹙濃姬﹚嫁給當時還沒繼承家業的織田信長。

  不久,信長繼承家業,道三至尾張正德寺探望女兒女婿(正德寺會面),對女婿的才幹大為讚賞,並留下了「我兒子義龍,頂多只有幫信長牽馬侍奉的份」的話。

  消息傳到道三之子齋藤義龍耳裡當然很不是滋味,加上義龍一直懷疑自己的身世(生母曾是道三故主土岐賴藝的侍妾),父子間的嫌隙越來越大。

  後來道三將傳位於三子喜平次的消息盛囂塵上,身為長子的義龍決定先下手為強,趁道三外出打獵時先謀殺了自己的兩個弟弟,再將父親道三圍困在鷺山城。道三雖派遣使者向信長求援,但信長援軍卻因連日大雨而暴漲的長良川溪水所阻而救援不及,一代蝮蛇終究還是被也是蝮蛇的兒子吃掉。

 

 


 

 

戰國第一民政家─北條氏康(1515-1571)

北條家第三代領主,戰國首屈一指的民政家。

他首先在相模、南武藏及伊豆實施檢地,並改革稅制幣制,奠定北條家經濟基礎,繼將居城小田原城擴建成難攻不落的天下名城,奠定了北條家雄霸關東的基業。
  1545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為將北條勢力逐出關東,聯合關東各大名共八萬聯軍攻襲守兵僅一千餘人之河越城。幸賴守將北條綱成死守,八萬聯軍無法越雷池一步長達半年。

氏康趁圍城敵軍軍心渙散之際,自小田原親率八千援軍進行突襲,關東聯軍頃刻崩潰,河越圍城頹勢解除(河越夜戰)。

氏康並趁戰勝餘威順勢挺進,完全佔領武藏一國。從此關東諸國再也沒有一個大名能抵禦北條家的勢力而陸續稱臣。 由於長期與臨近的今川家不合,在武田信玄調停下,武田、今川、北條簽訂「甲駿相三國同盟」,氏康得以全心放在厚植民生上面。

1561年,從關東之役大敗而逃至長尾景虎(上杉謙信)處要求庇護的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要求景虎出兵收回關東,關東諸大名聞訊紛紛倒戈協助景虎。

氏康增築小田原城防進行守城,並請武田信玄出兵關東鎮壓各諸侯。越州遠征軍見小田原城之威勢與武田援軍將至的消息而戰意全失,僅圍城十五天便撤退休兵。

  1569年,氏康與上杉謙信(長尾景虎)和談,訂立互不侵犯條約(相越同盟)。上杉謙信的死對頭武田信玄聞訊大怒,率兵進犯北條。氏康依舊閉守小田原城應戰,武田信玄圍城十五日後,認為北條懦弱畏戰而草率退兵。氏康見勢出城追擊信玄至甲斐國界。雖然此次追擊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從此之後,武田信玄讚歎氏康其為「相模之獅

 

 

 


 

東海道巨人─今川義元(1519~1560)

擅於弓術,時稱「東海第一弓」,是個愛好能劇和歌等事物,文武雙全的風雅大名。

義元於18歲繼承父兄遠江駿河的家業後,首要課題就是完成駿河一國的統一。

義元先與甲斐的武田信虎(武田信玄之父)結盟,

繼而與與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協議,促使憲政出兵上野川越城,逼使進犯駿河東部的妹夫北條氏康退兵後,便接受北條氏康提出的同盟提議,開始其「西進發展」的戰略原則。

他首先擊退同樣想染指三河的織田軍,將德川家威逼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便自此偃旗息鼓,蓄養上京朝聖的國力。

而或許是優渥的日子過太久了,因此相傳義元身材人肥腿短,雙腿夾不住馬腹而無法騎馬。

西元1560年,義元率領全日本最龐大的四萬軍勢開始西行進行進京之旅,途中經過尾張桶狹間遭受織田信長的突襲時,竟始終沒有騎馬突圍而奮戰至陣亡。

義元死後,繼位的今川氏真放蕩無能。德川家康與武田信玄達成密約,由德川家進佔遠江國,武田家併吞駿河國,今川氏真逃往京都,東海道之雄今川氏宣告滅亡。

 

 

 


 

為父復仇的逆臣─三好長慶(1522-1562)

三好家原為將軍家權臣細川家的屬下。長慶之父由於遭同僚進饞而被主君細川晴元攻殺,

憤怒的長慶因此率兵驅逐晴元,並將將軍足利義輝握於手中,取代細川氏成為畿內(京都一帶)最具實力的大名。
  長慶重視商業,他刻意經營界港成為自由貿易中心,並廣為接受西方文化,讓基督教得以在其領地自由傳教。

此外長慶最著名的是他也愛好茶道,傳說他所擁有的名品茶具,足足有滿滿四個倉庫之多。

  

長慶晚年由於寵信家臣松永久秀而導致手足心腹全遭久秀清除殆盡。對大權旁落而悔恨不已的長慶自此一病不起,於四十歲壯年鬱悶病死。


 

 

 

 

 

 

七轉八倒,四十年內,無自無他,四大本空─朝倉義景(1533 ─ 1573)

朝倉家原為越前國的土豪,在應仁之亂時,朝倉敏景自恃為戰事的決定關鍵而左右逢源,自此搖身一變成為幕府指派的越後國主。

朝倉家原與一心拓展佛國領土的一向宗不和,但於義景時代時與一向宗和談,

成為比叡山延曆寺的「大檀越(重要金主)」,自此朝倉家與一向宗關係密切。

永祿大逆足利義輝遭刺殺身亡後,義景庇護流亡越前的將軍御弟足利義昭。但義昭因看出義景並無助其復國的打算而出奔至織田家。

織田信長擁護新將軍足利義昭進京後,義景由於拒絕上京稱臣進貢而遭織田攻擊。1570年,朝倉義景與淺井長政組成聯軍於近江姊川與織田、德川聯軍進行會戰(姊川會戰),但不幸大敗而歸,國力遭受致命性的打擊。

未久,織田軍進入越前,由於心腹部屬接連叛逃,義景無力抵抗,連戰皆敗。最後義景放火燒燬父祖苦心經營的居城「小京都」一乘谷城後,自殺身亡。

 

 

 

 

 

 

少年武者─淺井長政(1545~ 1573)

由於父親久政對南近江的宿敵六角家過於懦弱,家臣聯名逼迫淺井家當主久政隱居,由16歲的長子長政繼承家業當時由於織田信長想經由近江進入京都,

而阻擋在近江南方的六角家又不是一時半刻能消滅的,因此信長將絕世美女妹妹阿市嫁給近江北邊的長政,淺井與織田兩家結為姻親同盟,由近江北路借道而行。


  然而好景不常,長政與阿市的婚姻雖然甜蜜(4年生了4個小孩!),但由於盟友朝倉家遭織田家進攻,在歷史因素(淺井家在長政的祖父輩時曾差點滅亡,是靠著朝倉家的援軍才得以保全)與父親的要求下,長政最終還是棄姻親而救恩人。

  1570年姊川會戰,朝倉淺井聯軍大敗,信長在消滅朝倉家後,矛頭轉向妹夫長政的居城小谷城。

長政在將妻子與三名女兒託付給信長後(4歲的長子依武家慣例切腹自盡),象徵性的出城出擊三次表示絕不投降的決心之後,回小谷城中切腹自盡,淺井家滅亡。

  不過,淺井家雖然滅亡了,但淺井家的血脈依舊左右著戰國歷史。

大女兒茶茶後來成為豐臣秀吉(羽柴秀吉)的側室,生嫡子豐臣秀賴;二女兒小初嫁給京極高次,高次日後在關原之戰加入東軍死守南近江大津城,使西軍援軍主力無暇投入會戰,

成為東軍獲勝的關鍵;而三女兒阿江則成為德川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妻子,生嫡子家光成為德川第三代將軍。

 

 

 

以血建立神聖佛土─本願寺顯如

日本佛教一向宗第十一代法主。一向宗自1488年開始,便以發動暴動的手段爭取領土與武士階級抗衡,

希望能將日本改造成以佛為主的佛教國家。自1500年代左右,甚至將加賀一國的武士勢力完全逐出,成為「以佛治國」的政治實體。
西元1571年,由於一向宗聖地比叡山因庇護朝倉淺井聯軍而遭信長燒殺殆盡,因此痛罵信長為「佛敵」

,向信徒鼓吹「為佛而戰可上天堂」的思想,發出「打倒信長」的一向宗徒暴動命令﹙一向一揆﹚。

  1576年,在加賀、長島的暴動被信長敉平後,顯如的大本營-攝津石山本願寺遭到信長大軍的圍剿。

顯如向臨近的雜賀求援協防,自此統率五萬大軍展開了為期四年之久的石山守城戰。

  1580年,由於糧食告罄,顯如接受信長提出的「離開石山本願寺」和談條件,

顯如遷往紀伊雜賀居住傳教,打倒佛敵之舉終以失敗告終。

 

 

 

 

 


 

熊野之佣兵─雜賀孫市

雜賀郡以生產火槍聞名,其生產的火槍主要供給至界鎮銷售。由於大量生產火槍,因此雜賀人以擅長使用火槍聞名當世。

雜賀眾為雜賀傭兵的統稱。

而歷代雜賀眾領導者均稱為「雜賀孫市」。因此「雜賀孫市」一名與其說是人名,不如說是一個組織的身份稱呼。

一般認為,此時期雜賀眾的頭領本名應為鈴木重秀,但也有史家認為應為鈴木重朝(甚至也有認為其為小說虛構人物的)。

1576年,雜賀眾應本願寺顯如的求援,率領五千挺火槍進駐石山本願寺

,讓能攻擅戰的織田軍損失慘重,最後織田軍只能打圍城斷糧戰應對。傳說雜賀孫市曾在該役狙擊織田信長成傷,而以「神槍手」之名流傳後世。

本能寺之變後,雜賀眾遭繼之崛起的豐臣秀吉(羽柴秀吉)鎮壓而勢力大減,加上近畿地區天下太平,傭兵已無用武之地。因此雜賀眾便加入豐臣勢力,戰國最強之傭兵集團宣告解散。

 

 

 

 

 

 

伊賀忍者的領導者─百地三太夫

本名百地正西,又因其朝庭官位為丹波守,因此又被稱為百地丹波。

忍者的階級分為上忍、中忍、下忍。上忍負責戰爭的調度統籌(類似將軍),

中忍則負責戰爭中的連繫指揮(類似小隊長),

下忍則負責戰場衝殺及情報搜集。而百地家和服部家、藤林家稱為伊賀上忍三家。是伊賀忍者的領導者。

伊賀位於大和郡的深山中,由於荒山野嶺謀生不易,因此當地人大多數以忍術的特長外出謀生。

西元1580年,信長之子信雄為了討好信長以繼承家業,擅自出兵征討治外法權的伊賀(柏原之戰)。

但遭遇百地三太夫的領軍,大敗而歸

。信長對信雄的擅自動兵與不成材相當憤怒,但考慮到不為所管的伊賀終究還是會成為大患,因此派同樣身為忍者的瀧川一益隨軍,不分男女老少將伊賀全鄉萬餘人屠殺殆盡。

本能寺之變時,身在界鎮做客的德川家康為了躲避明智光秀軍隊的追捕,決定穿越仇視織田勢力的伊賀以避難。

家康出身自伊賀上忍名門的家臣服部半藏召集伊賀的流民百餘人護送家康平安回國,此事件被稱為「橫越伊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