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甘願做「快樂的傻瓜」!

 


──「張老師」33年諮商輔導路,任重而道遠

 

文╱簡妤儒

從3810101,6180(樂意幫您),到1980(依舊幫您)(註),三十三年來,張老師專線裡,電話彼端溫暖的聲音、理解的關切,曾經撫慰了多少求助者困惑無助的心靈。

什麼原因使得這樣一個服務組織,能夠持續傳遞三十多個年頭的溫暖?投入張老師多年,目前為救國團諮商輔導處顧問的張德聰先生,回憶起三十一年前參與張老師訓練活動的情景,神情依舊滿是感動:「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最後『薪火相傳』授證儀式裡,每一個人都要分享自己的心情,其中有幾位我們的前輩,他們說:『我們來這裡,是因為心中有愛,願意以具體的行動來關心這個社會。……與其詛咒社會的黑暗,不如點燃心中的明燈。』這樣的話,讓當時年輕的我深深感到震撼,社會上竟還有這一群『快樂的傻瓜』,願意犧牲假日,為社會付出關懷。」

或許,就是這一股「點燃心燈」的傻勁,讓許許多多人甘願成為「快樂的傻瓜」,而投入義務或專任輔導的行列,也成就了張老師三十三年來從不間斷的助人服務。

‧ 調整腳步,因應社會變遷

從兩張桌子、四張椅子、一間不到六坪的小辦公室,和一支專線電話開始,到現今十三個諮商輔導中心,多年來,透過電話向張老師尋求諮詢的個案,已經累積超過一百四十萬人次,參加心理衛生推廣教育的人則超過了一千五百萬;至於張老師的服務對象,更是隨著社會變化的腳步逐步調整,從青少年服務為主,轉至包含青壯年、成年人、老人等不同年齡層的全方位服務。「張老師成立十週年時,我們曾說,關心下一代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而今我們則認為,關心每一個人是大家的責任,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關心。」

也因此,觀察張老師求助問題類型的轉變,就彷彿見證了台灣三十多年來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張德聰表示,在張老師成立的前五年裡,「青少年課業壓力」是電話諮詢時最常接獲的問題,「甚至,我自己還接過,爸媽叫青少年直接打電話來問數學該怎麼做的電話呢!」到了第二個五年,青少年感情問題躍昇成為諮詢排行榜的第一名;而從張老師的第十一年,也就是一九七九年至今,家庭問題,包括夫妻與親子間的溝通、外遇等問題,則開始長期高居榜首,至於經濟不景氣的近年,生涯輔導問題也成為重要服務項目之一。這樣的轉變,不僅顯示出台灣在朝向多元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浮現出種種不同的心理困惑需要被解決,更反映出,長久以來,張老師陪伴著許多青少年走過成長的路,當昔日的青少年長大成人,張老師仍舊是他們重要的心靈支柱,陪伴他們走過人生的酸甜苦辣。

從早期被動地提供電話諮詢,到主動進入學校、社區、工廠、企業提供心理衛生教育,開辦「心理學苑」提供不同對象特定教育課程,運用網際網路開辦「網路諮商」,以及協助災後心理重建、在災區建立希望圖書館,張老師不但因應著社會變化的腳步進行調整,更積極落實「預防重於治療」的輔導觀念,協助社會大眾自我成長,培養健全的生活態度與適應能力。

‧ 強化專業,服務永不懈怠

而在「品牌形象第一」、「個案量第一」的耀眼冠冕背後,則是不為人知的嚴格訓練與專業督導。透過周延的訓練甄選及在職進修、與國外相關機構的經驗交流,研發適合國情的心理測驗工具……等等,張老師不斷地充實專業人員和志願工作者輔導知能。更值得一提的是,它還創下台灣諮輔機構建立「專業倫理委員會」的首例,以確保諮商倫理落實,保障當事人基本權益。此外,因應社工師法與心理師法的通過,張老師亦積極推動專任「張老師」,令其通過社工及諮商心理的專業證照。

「重點是,不只是愛心,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持續地去做。」專業的提昇,加上永不懈怠地持續投入,才是張老師能夠在眾多諮輔機構當中,依然深受社會肯定、屹立不搖的主要因素吧。

談到未來,張德聰顧問笑著說:「我們很希望哪一天社會可以不需要張老師,每個人都是張老師。……只是很遺憾地,我們的個案量還是愈來愈多。」由於社會變遷急速,青少年與一般大眾的生活壓力、心理困擾仍然層出不窮,未來,張老師仍會繼續堅守助人的服務崗位,當一群「快樂的傻瓜」。特別是,「當整體社會有強烈的不確定感,不知道經濟什麼時候會好轉,也不知道未來要往何處去時,我們社會更需要凝聚一種相互支持的力量,減少不必要的對立,讓社會能夠更安定。」成為社會上「相互支持的正向力量」,就是張德聰為張老師三十三年的服務,所下之最貼切註腳。

註:1980為全省各地「張老師」專線簡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