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鎮的地點於屏東縣的西端,與琉球鄉隔著台灣海峽。最早的東港並不是在東港溪的南岸,而是東港溪的北岸也就是現在新園鄉鹽埔村;而現在東港鎮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沒有人居住的濕灘地。而東港鎮的由來則有二種傳說: 一. 最早是為平埔族「放索社」的聚居地,明末清初時,福建泉州、漳州的民眾陸續移入,也因為位於大陸東濱,遂名東津,後來以港區就在定居地之東而名東港。 二. 因為東港位於高屏溪東邊,後來因為港口淤塞,遷村現今位置,部分居民在海邊定居以捕魚為生,而逐漸發展成漁村。
東港又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漢人居住開墾,因為東港溪出海處水深沙平江面寬闊,是個天然的良港,慢慢的發展為對大陸貿易的港口,隨著整個南部地區的發展,東港的重要性愈來愈重要,成為台灣南部第二個通商口岸,主要貿易對象為廣州。
隨著東港的繁榮,清政府在東港溪上游處設立了稅關及巡檢司,船隻在東港交易後,大多是逆著水勢往上進行貿易,慢慢的就形成了另一個港口-關帝港(今內關帝)而在今南平一帶,由於大鵬灣的水域廣闊,船隻由出海口處駛進,灣內一次可停泊數百艘商船,逐漸發展為島內貿易的港口-茄藤港,。清朝末期,東港成為台灣排行第六的大港,但也面臨河口日益淤積,河面愈來愈窄小,貿易船隻由木製的戎克船轉為鋼鐵尖底的輪船,淤積的港口根本無法停泊輪船,曾在台灣史上叱吒一時的港口漸漸的消失,滿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落敗,割讓台灣予日本,只剩下打狗港為良港,於是改打狗為高雄,大力建設為其南進的基地,成功轉型為一繁榮的漁港。
日據時期的東港漁業發展欣欣向榮,是台灣最重要的漁港之一。由沿岸、近海,逐漸發展出遠洋漁業,漁獲量在全台灣是屬一屬二的,今日東港還有一座日據時期遺留至今,已運轉了60餘年的製冰場,見證東港地區的繁華(該製冰場乃日本人開設,在抗戰勝利,台灣回歸中國時,該日本人唯恐製冰場會被國民政府沒收,將該廠交由友人保管。至今,由於該廠保存良好,具特殊歷史價值,將被列為重要歷史文物保存),而除了漁業的發展外,東港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是高雄前往屏東南部及台灣東部的門戶,工商業也十分發達。
光復後,東港鎮迅速復興,今日的東港鎮,年產漁獲1億公斤,擁有2000多艘漁船,平日港裡總停泊400多艘船,除了是全台灣漁獲量第二大的漁港外,東港水產試驗所尖端的養殖技術,也使東港在台灣的養殖業上,佔有一席之地。
東港采風 http://tongkong.demo.kmu.edu.tw/ 山海呼喚.傳奇屏東 http://test.kosyn.net/pthg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