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濕地的定義
濕地指的是陸與水交接的地帶,這個地帶或許出現在高山溪流、湖泊、埤塘、水田、鹽田、河口沼澤,或沿岸沙洲、潟湖、潮間帶灘地或鹽澤。以海拔高度來區分,有高山型或海岸型;以所含鹽分多寡來區分,就有淡水型濕地或鹹水型濕地,當然亦有半淡鹹水型濕地。濕地不論是在高山或在海濱,也不論鹹、淡,能量來自能行光合作用的水生植物、細菌,或者來自沈積的有機質碎屑。從有水就有生命的觀點,濕地共同的特徵是有水生生物生長。濕地並不一定永久為水域的方式來渡過這嚴酷的季節,待豐水期或水溫回暖,才又再度欣欣向榮。
但是由於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世界各國都有很多濕地被填埋、被乾涸化以轉做工商住宅用地或遭受污染而消失。國際上自然保育組織警覺到這個問題,遂於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召開濕地保育會議,頒佈了濕地公約,在這個公約裡對濕地一詞定義為:「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淡水、半淡鹹水或鹹水的水域或沼澤、泥沼、泥煤地區並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的海域所構成的地區」,這個範圍包括人類利用及開發區域,以及野鳥與水生生物分佈之地。
二、濕地的功能
(一)生態方面:
|
具體地說,濕地對當地的環境而言,最直接的功能在於生態、防洪及淨水。在生態上,它提供鳥類庇護、覓食及生育時的棲息地。濕地同時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估計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魚貝量生產於此,經濟效益極高。濕地也是魚類、甲殼類、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處,其富含有機質的生態系統是最重要的特徵,因此濕地生態系產生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可以說是影響深遠而重要的。
|
(二)防洪、蓄水方面
濕地就像海綿一樣,具有減低洪患的功能;它們先儲洪再慢慢排洪,能調節水量、減輕洪害、補充地下水,預防地層下陷。這點有助於減輕地處颱風帶的台灣,在每年夏、秋季颱來襲時,對沿海地區所造成的海水倒灌及河口地區造成氾濫的影響;台灣許多地區的水患,其中就有一些是沼澤地被填埋所造成的。
(三)水質淨化與補充地下水
溼地就像大地的腎臟,可以透過溼地植物之根系吸收能力及土壤的緩衝力,來吸收水體中的污染物質,達到過濾、淨化水源。目前台南的二仁溪附近的二行社區,經社區人士的努力造一片人工溼地,利用溼地的水生植物來吸附有機物而淨化污水,而改變二仁溪的水質。再者,溼地在雨季時吸收了大量水分,使得地表水有足夠的面積及時間滲入地下,充份補充被抽取及蒸散的地下水。如遇到乾旱,吸收了大量水分的溼地即可慢慢的釋放所含水份,溼地有助於地下水的調節。
(四)人文方面:
溼地因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及獨特景觀,提供了生態觀賞、徒步旅行、垂釣、泛舟、攝影、游泳等休閒遊憩活動,也是自然解說教育的最佳教室。
三、「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是一種新型態的生態公園,從許多物種相容性的角度為出發,據此做規劃與建設,以吸引更多生物進駐。因此,在這樣的公園裡,有的是豐富生物與綠地藍天。公園裡可以賞花看樹、欣賞蝴蝶或水鳥、聆聽蟲鳴等等。而這樣的地方不一定要在荒郊野外,有時它便藏身於鬧市之中。讓匆忙的現代人能很即時地有一個讓心靈沈澱,與自然對話的空間。可是,又為什麼要是「濕」地呢?
生命的三要素不外乎陽光、空氣、水。一個區域若要蘊含多樣的生物往往需要這生命三要素的存在。所以,在建構這類的公園時,也需要引進「水」來作為一個吸引多樣生物進駐的誘因。加上以生態工法作為建設的軸心思考,兼顧人的便利與生態的平衡,打造對自然界的朋友們友善的環境。生態公園堪稱為工商社會中的生態綠洲。
|
|
四、濕地公園在高雄
高雄市,台灣南部的工業大城,中鋼、中油、中船等重大建設與各加工出口區皆位在這曾經是埤塘遍佈的魚米之鄉。因為高雄氣候濕熱、有山有平原、有河有海灣,這裡原本孕育的濕地生物何其豐富。以內惟埤為例,在八○年代尚未被開發之前,可以發現有一百卅多種鳥類,充滿著自然野趣。農業和木材業的蕭條,這些濕地一度在都市開發過程中被視為雜草叢生的荒地,任意開發填埋,導致濕地大量的消失。曾經,這些美麗的場景都已消逝。而如今環保意識抬頭,各項新的公共建設也開始融入綠色思維。於是,位於高雄縣市交界處的全國第一座濕地公園-「鳥松濕地公園」出現了。
|
從高雄市最北邊的援中港濕地公園,中北部的洲仔濕地公園、半屏池濕地公園、內惟埤濕地公園及愛河旁的中都濕地公園、金絲湖、本和里滯洪池、鳥松濕地公園,一直到最南邊的鹽水港濕地公園,這些新形態的濕地公園串連起一條綠色生態廊道,也帶來人類與自然和解共生的新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