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裝置

 

「廟宇裝置」主要的呈現方式包括雕刻交趾陶泥塑剪黏彩塑

 

 

1.雕刻  TOP

  可分為木雕、石雕、磚雕。

 

2.交趾陶  TOP

  最初叫為「交趾燒」,是由日本人取的哦∼也有人稱它為「嘉義燒」。除了這兩個名字以外,還有「尪仔」、「細仙尪仔」、「廟尪仔」、「淋溏仔」、「淋溏花仔」、「淋溏尪仔」、「交趾仔」、「交趾尪仔」。 交趾陶的製作,約略可分為選土、配土、練土、養土、構圖造型、成型挖空、陰乾、素燒、上釉、釉燒

  交趾陶造價昂貴,製作難度頗高,是用低溫燒製而成的多彩釉軟陶,以雕塑為主,且方式沒有拘束,是台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形成年代不明,但是可以確定在道光年間引入本省南部,色彩鮮艷亮麗,經常作為建築物身堵、水車堵、墀頭上的裝飾品,是台灣傳統藝術中較為突出的工藝品,集塑造、燒陶、繪畫於一體。釉色方面包括白色、古黃色、淺黃色、綠色、天空藍(海碧)、寶藍色(藍)、橄欖綠(紅豆紫)、胭脂紅、透明色等皆是交趾陶的基本釉色。

 

3.泥塑  TOP

  泥塑作品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

  製作過程:備泥加工→搭內骨架→上大泥堆大形→深入塑造→調整統一。

 

4.剪黏  TOP

  又稱為「剪花」,發源於中國南方,其材料可以分為陶瓷片、碗片、玻璃片、塑膠片。剪黏的作品大多是出現在廟頂燕尾脊排頭上,或是屋外牆壁堵上,有的廟宇甚至是整個屋樑脊上。龍與鳳都是廟宇裡常見的剪黏裝飾,既能趨吉避凶。藉由作品的特殊紋理與豐富的色彩,突顯出神話的多元性,並為廟宇注入躍動的生命力,產生無窮的靈動。

  製作過程:塑型→攪拌→填補→黏貼→黏臉部→上彩。

 

5.彩塑  TOP

  彩繪泥塑簡稱「彩塑」,是一種簡易傳統的雕塑工藝品,為台灣寺廟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其工具材料的準備包括土壤、棉絮、擀麵杖、樣模、毛筆、墨汁、烤燈、彩色油漆、品色、矽膠、清漆、粉洗、細沙 、沙袋及砂紙。

  製作過程:和泥→擀泥餅→入模→出模→合成→晾曬→上漿→勾線→主線→分線→隨線→繞線→上彩→上清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