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左營舊城 |
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河、拱辰井 |
左營舊城共有四個城門,分別是東門-鳳儀、南門-啟文、西門-奠海、北門-拱辰。現今的左營在清代的時候是鳳山縣縣治的所在,但人們習慣叫它左營舊城並不是因為城池破舊,而是因為另在鳳山縣建新城,故左營縣城就被稱為舊城了。如今的西門已不復在,僅剩其它三個城門保留較為完整,為國家一級古蹟。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8月19日,經內政部核定公告,左營舊城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為一級古蹟。舊城四門並於1991年3月修復完工。 |
位於左營自助新村內,城門全毀,僅遺城牆一截,約百餘公尺,其內門額「西門」現存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內展示。 |
•
東門(鳳儀門):
城門尚完整,城牆延存有五百餘公尺,城上雉堞遺有多處,已完成修復,護城濠塹,流水環抱,古意盎然。
|
• 南門(啟文門):
|
北門又稱「拱辰門」。因北極星古稱"北辰",拱辰之由來為《論語》〈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拱指拱衛;辰指北辰,亦即北極星,古代以北極星為最尊貴之星,用以比喻四方歸心之意。 北門於道光5年(1825年)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年)8月15日完工。內門 額上款題「大清道光五年桂月穀旦」,下款題「督建總理吳春祿、黃化鯉,督造總理方耀漢、吳廷歲」;外門額〈右圖〉上款題「大清道光五年穀旦」,下款題「福建汀漳龍道攝理台灣府事方傳穟、鳳山縣知縣杜紹祁建」。
北門城門座面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門面前緣磚砌雉堞有九個,雉堞在轉角處成曲尺狀,臺座兩側設有磚階梯通達城牆馬道,馬道為士兵行走、偵察與作戰的通道,表面鋪有磚石,利於行走。 從門外看,匾額上寫「拱辰門」;而看門內的匾額上則是寫「北門」喔!北門城門座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雉堞寬148公分,長157公分,厚43公分;門洞外捲徑2.84公尺,深2.56公尺,內捲徑3.46公尺,深3.82公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