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淵源

    紙是中國重大發明之一,在創造力的協助之下,有了許多不一樣的樣貌,而糊紙技藝源自於漢朝,但是真正發揚光大是在於唐太宗時代,才在首都長安開始蔚為風行。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慎終追遠」一直是深植在心中,而如何讓活著的人表達對死者想念以及關懷,因為擔心死去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孤苦無依、一無所有,於是以陪葬等方式,將日常所需搬到陰間,營造死後舒適生活的幻想。於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喪葬文化-藉由焚燒紙厝與各類紙紮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關懷,以及對死去長輩的孝敬之意,因此有了利用竹紙藝的技法應用,製作紙屋和紙人,我們稱之為糊紙、糊紙厝,或紙紮。而紙紮物品的出現,取代了殘酷的殺殉陪葬,這些紙紮成了對死去親人表達關懷最直接的方式。一般使用的場合分別為:1.歲時祭神、2.喜慶節日、3.弔喪禮儀。

     

二、分類

1.     厝:喪葬用的紙厝,一般而言,會比照真正房屋所製作,也稱為「靈厝」。

2.     人物、動物:小型紙偶常見的有醮典中神祇、寺廟中的神像或是看桌看生、裝飾用的「戲齣」等;大型紙偶常見的則是有醮典法會和普度用等神尊替身。動物類則是有作為官將座騎虎、豹、四不像等。

3.     其他:只要想得到或是需要的物品,都會盡量滿足需求。

 
一、糊紙厝全貌

二、糊紙厝近照

 

資料來源

1. 台灣大百科全書糊紙(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鄉土藝術教學>信仰)

2. 台灣大百科全書糊紙(工藝>各地民俗工藝)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