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后天后宮

 

  旗津的天后宮是高雄市最古老的寺廟,其建廟時間可追溯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相傳當時有位福建漁民在海上遭遇颱風漂至旗後,他見到此地山靈水秀,非常適合漁撈,於是回到故鄉攜眷來此定居,並且迎奉故鄉的湄洲媽祖來台,建草寮供奉。


  康熙三十年(1691)從大陸來的移民人口陸續增加,旗后居民於是決定籌資興建媽祖廟,經過幾次的重修,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的重建而成為今日的規模。


  旗津天后宮香火鼎盛,廟宇莊嚴古樸,目前廟內保存許多歷史文物,包括「勒封順天聖母」石匾一方、光緒十二年鑄造的鑄鐘、光緒十八年的木楹聯一對,旗津天后宮已於民國74(1985)
經公告為三級古蹟,正式被列入文化資產保存,這裡不僅是旗津漁民信仰中心,也成為了旗津人民精神及心靈寄託之所在,更見證了打狗的開拓史。

  位於旗津區廟前路八十六號。清康十二年由徐阿華及同鄉六戶移民草建。光緒十三年洋商張怡記等又光復號召重修;民國十五年,蔡吉六等再度籌資改建,採用福州的紅磚、木材、石塊等始較壯觀。民國卅七年,信徒蔡文賓等人又出資重修一次,今廟內香火鼎盛,廟門兩支石柱鐫刻著:「天惠遍施工賈利;后恩廣被顧漁亨」,將漁民的心聲表露無遺 。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資料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00/16800018/%E5%A4%A9/qhi%E6%AD%B7%E5%8F%B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