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行程表 旅程的開始 愛河的特色 愛河的歷史 愛河圖片集
 

==愛河的歷史==

下一段旅程


  1960年代因為高雄市的工業發展,以及隨就業機會而來的移民大量湧入,加上當時的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尚未普及,使原本具有排水功能的愛河無法負荷這些污染源,成為一條受到嚴重污染的河川,甚至使得原本在此舉辦的龍舟競賽在1971年遷移到高雄市北邊的蓮池潭。
  1977年台灣省政府開始計畫愛河整治與污水下水道的建設。直到1990年代才因為污水下水道的接管率增加、污水處理廠的建造以及設水閘門擋住上游污水而逐漸減少污染的程度。
  2000年以後,一方面因為污染的減少,另一方面因時為市長謝長廷於任內在愛河周圍進行景觀重整,使現在的愛河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在2001年|2001、2002年連續兩年的元宵節作為台灣燈會場地之後,目前每年在此皆有自行舉辦的高雄燈會。

  

  早期的愛河周圍地帶原來是一片沼澤地,直到400年前左右,因為自然的沖積平原|沖積作用使陸地面積擴大,原始的愛河才逐漸成形。由於當時的漢人移民將能夠行駛船隻的河道稱為港,因此原本愛河由出海口到上游,被分為頭前港、後壁港、三塊厝港、新大港、烏魚港以及田尾港。到了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以後,才擁有正式名稱:'''打狗川'''。

  1920年日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因此成為'''高雄川'''。當時的愛河水深只有數公尺,之後日本擴建高雄港時,將愛河的河底挖深、河道挖寬,主要用來運送木材。現代愛河在此時才成形。
相關網站:
http://pwbgis.kcg.gov.tw/Love/research.aspx


 


  此外還有每年端午節的龍舟競賽。2003年,市民在愛河發現一隻迷途海豚,成為當時的話題。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中國人划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人民都紛紛划船去拯救他,這就是端午"划龍舟的起源"。

  在過去賽龍舟之前,一定要先"祭江"和"謝江",舊時的人們,對於祭江和謝江相當的重視,所以儀式都非常的隆重,祭江時由一艘龍舟划至江中焚香禱告,並投擲紙錢及粽子,祈求江河不要危害生靈的安全,也祈求人民生活平安。感念水神賜給人們水∼相傳在康熙末葉時,會趁端午祭典祭拜江裡的冤魂,而後也慢慢形成現在「洗港」的活動。此外,端午俗稱「惡月」或「百毒月」也是一年中炎熱的開始,由於瘟疫多在此時開始,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另說是東漢孝女曹娥,因為父親溺於江中,經過數日還找不到屍體,不分日夜哭於江邊,於是在五月五日亦投江為尋父屍而死,過了五天,漁民發現到曹娥的屍體而且還抱著父親,浮出水面。當地的鄉民以她的孝心感動天,終於找到父屍。後人為了紀念她一片孝心,造龍舟競渡,以慰其靈。               TOP

 


  關於「愛河」這個名稱的由來,最早可能是來自1948年的一則事件,當時的愛河畔有一家「愛河遊船所」,在颱風過後招牌損壞,只剩下「愛河」二字,之後不久又發生了情侶跳河殉情的事件,而採訪事件的記者拍攝照片時將招牌上的愛河二字入鏡,透過報紙的傳播,使愛河的名稱開始流行。

  到了1968年,蔣介石統治下的臺灣民政廳廳長陳武璋為奉承總統夫人宋美齡,以祝壽為名義將壽山改名為萬壽山、愛河改名為仁愛河,但市民所常用的名稱依舊是愛河。直到1991年高雄市議會才提案恢復壽山和愛河的舊稱。 相關網址http://pwbgis.kcg.gov.tw/Love/research.aspx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