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文/山上的小孩


溝通(communication),具有「分享」與「交換訊息」的含意,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或組織與組織之間普遍存在的活動,往往必須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因物的不同而採取權變的溝通方式;因為,為能使溝通的過程順利進行,達成預定的目標,仍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可掌握。

1.  適合收訊者的知識水準:例如組長每天都會交待一些待辦事項,但由於彼此的認知落差,結果導致工作事項的曲解,因此而延誤一些重要事項的辦理,甚或浪費時間,產生做白工的情形,換言之,過於深奧或過於呆板、幼稚的媒介或方式,往往造成事倍功半,惟有傳達雙方最適的認知理解內容,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

2.  訊息的內容要具說服力:講清楚說明白,有依據可循,明確化,並且顧及收訊者的需要,如此,方能降低收訊者的疑慮,另一方面也較能提高收訊者的接受程度。

3.  掌握溝通的時效與時機:所謂「打鐵趁熱」,應掌握溝通訊息內容的時效性,溝通時應把握與選擇適當時機,也就是要注意收訊者的情緒好壞,因此,為了能從容完成工作事項,上位者應事先,或有計畫的告知下位者,而不是讓下位者茫茫然,做一步算一步,適時的、適當的全盤授諸於下位者,方能使溝通的效果圓滿達成。

4.  採取主動溝通展現誠意:有時親切的問一聲你好嗎?有沒有什麼我需要幫忙的?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謝謝…等等之類的話語,就能打破溝通的障礙,因此,展現「誠意」是溝通重要的指標之一。

5.  有效爭取意見領袖支持:凡事不能一意孤行,如有上位者的支持,或者有其推動,往往能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支持力量,而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6.  公開肯定參與者的貢獻:受到認同、肯定是一個組織向心力凝聚的開始,如再加上公開的肯定,想必一定能激發參與者,更用心、更努力、更積極的投注心力去完成任何事。

7.  充分運用多元溝通媒介:舉凡語言、文字、資訊網路、大眾媒體等等均屬之。有時難免礙於某些因素,不方便口頭告知,則上述的多元溝通媒介,或許是促進有效溝通的變通方法。

8.  採正式與非正式溝通:正式溝通有時會帶給人壓力、壓迫感,如能適時採用非正式溝通,例如,閒聊、聚餐、宴會、郊遊等場合,就是運用非正式溝通的良好時機。例如,這次的自強活動,教務處的同仁一同到虎頭埤水與綠嘉年華會,就是一個增進非正式溝通的良好時機,不但所有同仁對校長更有向心力,而整個處事也變的更團結了,猶如一個大家庭,氣氛變好,溝通暢行無阻,良性循環,自然工作就順遂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