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素有知識管理之父的稱號,其乃在探索「知識」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以及如何被創造;對於一個理論的形成,相繼而來的是雄厚研究論證的基礎,其研究過程是漫長。今天有榮幸聆聽到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所長劉宗其教授,其可謂是台灣知識管理的代言人,其行雲流水的精辟演講,深入淺出的知識創造歷程概述,讓受教者能對知識創造論有一個概括的初淺認識,個人深感獲益良多,以下乃將其心得列述如下。
NONAKA對知識產生興趣的契機,在1984年「失敗的本質—日本軍組織論研究」這一本書的執筆過程,產生的問題意識(什麼是真理?),而點燃了NONAKA研究知識的興趣。繼之NONAKA與野中、加護、小松、奧村、坂下,合著「組織現象理論與測定」從而開啟了「市場與組織」到「知識創造論」的淵源。
1983年NONAKA與野中、加護、小松、奧村、坂下合著「日美企業經營比較—戰略性環境適應理論」,其論述的思考點乃起因於,為何大部分的理論發明皆來自於美國,而這些西方來的理論到底是否適用於日本嗎?也因為這種種的疑問,因此,上述這些學者們,乃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選擇觀察日本企業並且嘗試摸索創造新的概念,以建構新的理論。
1986年NONAKA與野中、加護、小松、奧村、坂下再度合著「企業的自我革新—渾沌與創造管理」,其點出日本優良企業的本質,乃是自我革新的能力,但如何發揮革新的能力,其關鍵就是要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狀態。
1985年NONAKA出版「企業進化論」,從情報創造的觀點介紹日本企業之實態,往後透過加能、富士全錄及本田等個案研究及理論化的闡述,首次說明中間管理者的重要觀念。
1988年NONAKA從資訊處理邁向資訊創造的概念,說明策略性中階管理者,乃是創造資訊的主導者,原因是高階管理者所提的是「策略性的提案」,屬於較宏觀的思維,而創造性資訊,乃由中階管理者掌握,形成組織學習,中間管理者之知性(intellectual)帶來組織革新,但是從過去的角度思維觀之,中間管理職務的活動,其印象大多停留在資訊處理;然而到了90年代,美國的企業因企業在造(Restructuring),大量解雇員工,因而流失了內部累積的know-how,引發企業凝呆症,於是日本跟著仿效,結果就導致嚴重的錯誤,因此,如何打破舊觀念就要靠觀念的突破。
其實知識創造論,最重要的就是「人」,但經由美國這些理論的衝擊卻都摒除了「人」,而講求裁員,這是錯誤觀念,此外,知識創造論,所訴求的是將內隱知,如何轉換成價值化,最後能呈現變成一致的社會化,如果沒有經過社會化的具體呈現,則一切都是空談,但是怎麼把內在的價值變成社會化,例如走動管理、現場管理、pos系統、物流、結帳系統、無人化都是一個概括的知識創造論的社會化。另外,知識創造論有四個步驟,首先,要進行現況分析,鼓勵員工思考,其次,要假設推論,其三,根據前兩步驟的統整,去執行,將這些知識內部化以及內隱知,藉由現場的經驗吸收,變成真實體驗,最後在進行驗證,如此一直的循環,則能形成知識創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