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村

白屋

興糖國小

五分車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工作

 

  橋仔頭糖廠建立於1901年,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產業基地

 

1994年在社區營造的風潮下,開啟以文化資產的角度置換產業衰退資產的思考,讓崩壞的產業模式找到未來的可能。

 

1998年這裡成為第一座列為古蹟的工業遺址

 

2011年僑仔頭糖廠藝術村為這個日見崩壞的空間注入新的活水,然而舉辦10期的藝術家進駐計劃在2007年底劃下句點,我們期待透過關心文化資產與當代美學的朋友們共投承租,以民間集資合作的力量讓藝術與文化資產的DNA延續下去。

 

如果您走進100年前的招待所

 

  白屋是原招待所的主體空間,但整個招待所活動範圍佔地約2公頃,空間功能包含了當時各式各樣的文化與休閒活動,包括「雨豆樹劇場」,「金絲竹林VIP市」,「野球場」,「跑馬場」,「射箭場」,「網球場」,「橋仔頭神社」等。

  以金絲竹林圍廠所的核心俯瞰,往北是野球場和往球場,東側是射箭場和跑馬場,西側橋仔頭神表參道植著二排整齊高聳的樟樹林,若是春天沿著表參道東側有一整排豔麗的南洋櫻花盛開著。

  節目觀賞罷,散步到招待所參加一場精心準備的晚宴,這不長的路途聽見的蟲鳴鳥叫顯然不同於日本,而四周結實累累的龍眼,芒果落得滿地都是,舉頭仰望幾隻松鼠正在分享甜美的物產。

  酒足飯飽之後,你略帶癲頗的腳步在主人的引領下前往茶室,剛好是洋玉蘭和香水樹盛開的季節,一股奇異沁人的香氣迷漫在風中,將方才的酒器沖淡了不少。

  坐在茶室哩,東南方立著雄武的北大武山,窗外望去萬頃的蔗葉翠綠盎然,遠山層巒疊翠漸次爬昇到雲端,據說新近發現東南第一高峰名為「新高山」;朝北立著象徵日本帝國經濟實力的糖廠大煙囪,不遠處大小岡山聳立著,侍女端上一杯濃郁的茶香,您顯然有點飄飄然如在仙境的感受。

 

 

為什麼要蓋這個招待所?

 

  日本總督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將橋仔頭糖廠的成敗視同殖民政策的成敗,當新式製糖業獲得空前的成功,隨之奠定治理台灣的經濟基礎。這個招待所成為他們榮耀和歌詠帝國成就的所在,也是日本總督和皇室親王體驗海外殖民地經營成果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