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籮筐會,可以說是岡山人的驕傲。在台灣各地興起一片尋找本土文化熱時,岡山人一直都持續舉行有二百餘年歷史的籃筐會,充分顯示岡山人對家鄉的熱愛,從未將祖先留傳的文化資產遺忘,而落實在生活中。
活動內容
來去踅籮筐會,這件事對岡山人而言,不分男女老少都是非常興奮的。因為在市集中,可以看到、吃到許多不同的東西,稀奇古怪、五花八門。從鐵器、竹飾品、青草藥、到現代的百貨、食品小吃,應有盡有。所以,每當踅籮筐會舉辦時,整個會場是人潮擁擠、攤位燈火通明如同一條火龍,非常熱鬧、壯觀。更重要的是在踅籮筐會中,可以讓人品味到充滿濃郁、溫馨的鄉土氣息及歷史傳承的意義。雖然,現在岡山的踅籮筐會和以前踅籮筐會不一樣了。不過,可不是夜市仔。因為它表現了特殊民俗文化,更具有歷史意義背景。所以,我們除了懷著熱烈的心情去舉辦踅籮筐會、去踅籮筐會,更期待大家能一代代地將以前的籮筐會甜美的記憶和感人的故事永遠延續傳承下去。
時間
縱觀全台灣,目前只剩下岡山鎮每年定期在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八月十四日-中秋節前夕及九月十五日義民節,舉行一年三次的籃筐會。
籮筐會的舉行日期頗富傳奇性。在農曆三月廿三日與八月十四日舉行的籃筐會,有配合農忙與農閒的意義;而在農曆九月十五日舉行的籃筐會,背後有一則保家愛鄉的悲壯故事。
據說籮筐會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歷經清朝、日據、至民國。每年舉辦三次,且每次都有它特殊的紀念意義。這三次分別是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八月十四日(中秋節前夕)、及九月十五日(義民爺生日)。早期踅籮筐會是採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買賣,且物品多以日因時代變遷,踅籮筐會只有少數一些仍販賣舊式物品的攤位,大多已改變為現代化產品的商品展覽場。而且,目前這項流傳二百餘年的活動,僅存岡山的「踅籮筐會」。
義民節的由來一
農曆九月十五日是岡山的義民節,最主要是紀念鄭經時代駐岡山的一位千總;距今約三百三十年前,台灣的統治者鄭成功之子鄭經,派遣一位千總(本名湮沒難考)駐紮在阿公店(今維仁路一帶)以理其政。此位千總,為政寬猛並濟。將阿公店治理的彷彿是人間的理想國。
然而台灣自明末即為海盜的淵藪,沿海各地均有海盜出沒。而阿公店因千總治理有方,漸成一個豐饒之地,引起了海盜的覬覦之心。千總基於守土有責,遂領兵清剿。俘獲的海盜,一一斬首示眾,以敬傚尤。百姓得以恢復太平日子。不過少數的漏網之魚,卻亟思報復,以雪敗戰之恥。就在九月十五日,鄭經調動兵馬,將兵調往安平,只留少數兵力。
海盜們獲知這個消息,遂大舉來襲。千總突遇襲擊,只有緊急召集二百名民兵和留守的少數兵力對抗。激戰一夜,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了。千總死後,海盜們繼續騷擾阿公店一帶。居民常常會想起千總在世時的種種好處,於是公議尊稱他為「義民爺」,同時於九月十五日當天,家家祭祀以示崇敬與懷念。當時又有一部分義民,想要消滅海盜卻手無寸鐵,遂削竹為槍埋伏於竹林中,準備和海盜決一死戰。然而終究不敵。為紀念他們的義行,所以每年的義民節,眾人就到當時的舊戰場(今岡山中山公園)憑弔一番,在感傷之餘,砍一些竹子編製冊使用,以表示永誌不忘。久而久之,此地就演變成一竹器市場即為籮筐會。
義民節的由來二
至於義民節的由來,尚有一說。乾隆三十五年,善化的黃教(人名)與陳宗寬、鄭純石等,以朱一為軍師(朱一德係影射朱一貴),在岡山樹旗反抗清朝,大肆燒殺附近汛兵。翌年知府鄒應元聞報,即率軍並招民兵與原住民的義勇軍予以清剿,大破之,黃教盾走,不知所向。為紀念為鄉里犧牲的義勇軍和民兵,遂稱之為「義民」。不論義民節是因那一個事件產生,都是在紀念保家衛鄉的義行,在義民節舉行的籮筐會就別具意義了。
岡山的踅籮筐會雖和一般大型市集一樣熱鬧,但確是與市集有所不同。因為它除了以現代物品交易方式保留傳統鄉土的民俗色彩外,更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背景。傳說在日據時代,一些反抗日本跋扈、不滿日本殘暴的有志節青年,就是利用岡山每年三次的踅籮筐會來聯絡信息及傳遞行動事宜,而後成立組織、伺機起義。雖然,這些志都壯型的犧牲了,但卻永遠留在後人的心中,也為岡山的踅籮筐會賦予愛國家、愛民族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