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梨原產於熱帶美洲的巴西、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帶,再由加勒比海居民帶回中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種植。拉丁屬名的ananas就是當地住民對鳳梨的稱呼,其意是指「絕佳的水果」。
台灣於清康熙末年才從東南亞引進鳳梨栽培,當時有飽學之士見其果實怪異--「其果實有葉一簇,狀似鳳尾」,乃引用紅樓夢中的「有鳳來儀」簡化成「鳳來」來稱呼這種水果。當切開鳳梨,聚合果的軸與梨相似,而「來」這個字又與閩南語的「梨」同音,在意義上又似一種水果,所以在音、意與形三者條件的配合下,鳳來被鳳梨的稱呼取代了。
1970年代,台灣還處於農業時代,當時經濟發展皆以農產品及加工外銷為支柱,特別是鳳梨,在當時外銷市場排名全世界第二。 當時,鳳梨生產十分充足,許多鳳梨皆被加工鳳梨罐頭外銷國外,一度成為鳳梨罐頭外銷大國!除此之外,國內許多各產業也嘗試運用盛產的鳳梨,製成果醬、或蜜餞食品,烘焙業者更試圖運用鳳梨,做成中式糕點。為首都的台北市成為全台最多觀光客進出之地、也自然而然的讓鳳梨酥禮盒成為觀光客及出國探親人士最愛攜帶的伴手禮品、有鑑於此、台北市政府聯手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共同將鳳梨酥,推廣為台北伴手禮,並順應全球化趨勢,以台北國際城市的優勢,將鳳梨酥推往國際市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