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言妙道/歷史故事

  在《神農本草經》全書中共三卷,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併為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每藥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外國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藥114種,于顯慶四年(西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這部本草載藥844種,並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中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到了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以及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並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中藥的現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矚目進展:點中藥的基本理論得到了系統、全面整理,對藥性、歸經、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實驗研究取得較大成果。但這方面的研究難度較大,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點生藥學和中藥鑒定學,在中藥鑒定方面除一般來源、性狀鑒定外,還普遍採用顯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鑒定技術已向用少量檢品達到迅速、準確的方向發展。點通過中藥炮製技術與原理的現代研究,中藥炮製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與此相應,對許多中藥的炮製、作了改進和規範,並採用了許多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提高了飲片品質。點建立了中藥化學,對中藥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多數常用中藥明確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學結構。點建立了中藥藥理學。對多數常用中藥的藥理進行了系統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腫瘤、解熱、利尿、降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藥物篩選。過去不被注意的多糖類、鞣質、氨基酸等,現己發現有多種生物活性。它在闡明中藥功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點隨著中藥製劑的發展,新劑型的增多,以及品質檢測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藥生產已走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