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病除/歷史名醫

華陀

華陀

  華陀不僅是不開醫學的鼻祖,憑著醫術精湛華佗博覽古代醫案,醫術精湛華佗博覽古代醫案,有名的著作為傷寒雜病論,憑著多年的臨床實踐,豐富了他的醫療經驗。判斷準確,準確掌握各種疾病的規律。在內科方面的診斷也相當高明。他通過對病人面目、形色、病狀的觀察,可以判斷病人的吉凶,甚至可以預見一個人的生死。人們傳說的華佗給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更是燴炙人口。資料來源:大紀元、古代中醫小故事-華陀治病、2016-02-23
李時珍

李時珍

  李時珍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後世的醫學和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從小就喜愛醫藥。但因當時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父親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不鼓勵他習醫,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並想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至此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大紀元、古代中醫小故事-李時珍、2016-02-24
扁鵲

扁鵲

  扁鵲,春秋戰國時代名醫,姓秦,名越人,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因醫術精湛,被人們以傳說中上古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扁鵲以自己多年的行醫實踐創立中醫的「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診斷法,扁鵲亦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扁鵲醫術精深,在診斷上,不僅精通「切脈」,而且善於「望色、聽聲、寫形」;在治法上,不僅精通針灸,他精湛的外科術和「毒酒」麻醉劑的應用,較華佗早的多。他還善於用砭石、熨貼、按摩、手術、湯藥等。司馬遷說他是「隨俗為變。」資料來源:大紀元、中國傳統醫學名家-扁鵲、作者:山行,日期更新:2014-08-03
葉天士

葉天士

  葉天士十二歲時隨父親學醫,父親去世後,家貧難為生計,便開始行醫應診,同時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他聰穎過人,「聞言即解」、一點就通,加上勤奮好學、虛心求教,見解往往超過教他的老師。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采。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只要比自己高明的醫生,他都願意行弟子禮拜之為師;一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欣然而往,必待學成後始歸。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他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無怪後人稱其「師門深廣」。資料來源:大紀元、古代名醫:葉天士、日期更新:2007-05-21
孫思邈

孫思邈

  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141歲才仙遊,可見他的長壽心得實在值得學習。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得經史家百學說,隋唐時曾推拒當官,唐太宗更親自上山拜會,名噪一時。不過,更為出名的,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資料來源:大紀元、孫思邈養生十三法、日期:2016-02-24
張仲景

張仲景

  張仲景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10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為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
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
文章來源:大紀元時報、歷史人物-醫聖張仲景、刊登時間:200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