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振補償

(1)模糊補償的商品化是由輕便型相機發端
  業餘攝影出現敗筆的關鍵原因為手震,因此才有防手震技術的開發,以圖供補救之道。手震是指相機在曝光過程中受到震動,結果造成底片上的影像晃動,而無法得出清晰的影像。要避免手震,必須防止被攝體影像在底片面上晃動,要做到這點,便得透過感測器檢測出機身震動量,藉此計算出被攝體影像的震動幅度,再將部分的透鏡組合朝補正方向移動,使影像移回原來的位置。應用此原理的手震補償技術,最先應用在一九九四年推出的「Nikon ZOOM 700VR」
輕便型相機。該機種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設計有兩組手震感測器,補正方向上也有兩個馬達,供應部分透視組合移動所需的動力。這種結構裝置接著應用在單眼相機的交換鏡頭上,有幾家廠商開始推出將IS(Image Stabilizer)、VR(Vibration Resistant)等手震補償機制,內建於鏡頭內的產品。另外,也陸續有廠商推出內建手震補償功能的輕便型數位相機。
(2)影像感測器的作動方式
  手震補償一般是靠部分透鏡組合的震動進行,但數位相機卻不是靠透鏡的移動,而藉由傳動影像感測器來進行。像Konica Minolta,即開發出於CCD影像感測器的固定組件上,分別在直向及橫向加裝超音波線性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根據感測器傳來的訊息加以因應的補償方式。最初此設計是裝在高倍變焦的輕便型數位相機中,後來也應用在交換鏡頭的單眼反光是數位相機上。交換是鏡頭的相機不管怎麼交換鏡頭,手震補償功能仍然照常運作,成為最大的優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