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淑女之墓
西元
1673年(清康熙12年),大陸漁民徐阿華因為遇到颱風,所以避到旗後,又因為此地捕魚甚便,於是邀洪應等十餘戶人家前來定居,並以媽祖為守護神,所建造的廟宇也因此成為高雄最古老的廟宇,旗後亦成為高雄發展的源頭。
現今的廟宇則是1948年,蔡文賓等信徒籌款重修的,並著重保存古拙面貌,1979年,經政府核定為三級古蹟,至今仍是居民的精神堡壘。
民國60年代,正當國內工業發展之際,高雄的前鎮加工區也如火如荼的擔當著台灣經濟的火車頭,而加工區的生產動力則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民國六十二年九月三日中洲前鎮間渡輪「高中六號」載著住在旗津的25位未婚女生,和往常一樣.搭著交通船趕著去加工區上班,殊不知這班船竟成了她們一生中的最後一班船,不幸的船行至途中因故而沈了下去,25位女生無一倖免就這樣香消玉殞離開這個世界,令人為之惋惜,地方仕紳為紀念這25位女生,於是擇此地安葬並取名∼二十五淑女之墓。
旗後媽祖廟現今的活動並不頻繁,如一般的媽祖廟,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祖誕辰,有繞境的活動,但規模不大,早期旗津70%的居民以漁業為生,漁民為媽祖主要庇祐的對象,故居民信仰媽祖為精神上之依賴,而建於居住中心。活動頻繁並帶動經濟的發展,故旗津最初之商業區就在媽祖廟的窄巷中!近年因交通便利而商業區外移,但外移人口仍舊會利用假日回來上香。然而新新人類無法接受祖傳事業,教廟宇在一般人心中地位己大不如前了。天后宮於是就此轉型,從傳統的信仰性質,轉向多元化兼俱觀光、公益之類。由於最近鄉土教育,使天后宮又多了不少觀光客。此外,廟方每二~三年會不定期舉辦濟的活動,在921大地震之後,廟方捐出三百萬作為重建的費用。
總而言之,現今的天后宮己從當初純粹的信仰性質逐漸變成公益的走向,從以前漁民們的精神、經濟、文化中心變成一個社會性的團體。然而天后宮對旗津居民的心靈層面上,一直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証,更是先民文化的刻痕,它記載的不單只是幾個神祗,而是旗後居民胼手胝足的血汗結晶。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country.911/archives/17945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