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后砲台、燈塔
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於旗后築砲台一座以為防備。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日軍入侵恆春直攻牡丹石門,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后、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以共扼打狗港。與。旗后砲台興建於1875(光緒元年),1876年完工。旗后砲台位於旗後山頂,南北狹長和山勢走向一致,和雄鎮北門互為犄角,扼高雄港之進出,形勢相當險要,軍事上有其重要性。當初營造砲台的工匠,似乎想展現十八般武藝,在壁面、階梯上,運用了各種磚砌樣式,甚至每層階梯花式都不一樣,可說是磚砌藝術的櫥窗。本砲台聘英籍工程師設計,其雖屬西式砲台,但旗后砲台之正門入口卻十足中國式,尤其是八字門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更為其一大特色。
台灣光復後,砲台乏人管理,直至民國78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旗后砲台為珍貴之二級古蹟,並於民國82年完工,84年修復後至今已十餘年,文化局藉由文化館計畫期望導入文化展示暨表演活動,並進行環境美化整備,旗后砲台活化後,將可媒合旗津相關文化資源,如旗津環島觀光自行車系統、踩風大道、高雄港眺望,成為最具歷史氛圍的文化觀光景點,提供文化休閒好去處,彰顯古蹟活化文化館效益。由於高雄海關的悉心維護其原有舊觀,1979年(民國68年)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
旗后山頂上的旗津燈塔,又稱高雄燈塔,是臺灣少數僅存的清代燈塔之一。建於西元1883年,是台灣本島上的第二座燈塔(第一座為屏東鵝鑾鼻燈塔)。1918年整修過後,塔身為磚造八角形白色建築,黑色圓形頂,高15.2公尺。八角形燈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上有一座日晷儀;辦公室旁四方形建築是舊燈塔位置;榕樹旁白色建築是舊信號台(燈塔)殘存建物;在眺望台旁的建築是值班室,站在眺望台上可以盡覽港口、柴山、西子灣美景以及高雄港灣城市船隻進出盛景
。
砲台資料來源:
高雄市旗津區公所
燈塔資料來源:http://kaohsiung-city.footprint.tw/scenics/01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