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介殼蟲科的蟲體體質軟,足發達,行動自如。體表密布白色蠟質粉粒,在體節分節處粉粒少或無粉粒,顯出皮層的本色,整個蟲體似沾了一層白粉。雌成蟲體節分節明顯。觸角5-9節。足發達,跗節1節。胸氣門2對,無腹氣門。背面有2對唇形構造,稱為背唇裂,其中一對在頭胸部兩側,稱為前背唇裂,另一對在腹部末端附近,稱為後背唇裂。腹部腹面有1-5個臍斑。肛孔在腹部末端,有肛環,肛環上具1-2列孔紋和剛毛6-8根。盤腺為三孔腺,腹面有五孔線或多孔腺。身體邊緣常有錐刺和由三孔腺組成的腺堆,從腺堆分泌出的蠟粉結成長的蠟條。
植物檢疫:介殼蟲常固著危害,蟲體微小,極易隨著苗木、果品、木材傳播各地。因此,在國內種植苗木前必須檢驗有無介殼蟲存在;若由國外輸入可能隱藏介殼蟲於其中之苗木或果品、才材等,須詳細檢驗及處理,以防嚴重的介殼蟲入侵。常用的檢疫處理有浸漬法─如利用福化利(Fluvalinate)加肥皂液浸漬切花與切葉類花卉5分鐘,則長尾粉介殼蟲(Pseudococcus
longispinus (Targioni-Tozzetti))、柑桔粉介殼蟲(Planococcus
citri (Risso))、擬葡萄粉介殼蟲(Pseudococcus
affinis (Maskell))等死亡率可達100%;燻蒸法─常壓下(760
mm Hg)利用溴化甲烷(Methyl
bromide)以24-40
g/m3,在16-36℃處理2小時或在4℃以上以6g/m3氰酸(Hydrogen
cyanide)對球根或接穗加以燻蒸0.5小時可防除梨齒盾介殼蟲(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
等介殼蟲。熱處理法─利用49℃熱水對熱帶觀賞植物處理6-12分鐘可防除長尾粉介殼蟲、柑桔粉介殼蟲、擬葡萄粉介殼蟲、椰子擬輪盾介殼蟲(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 (Cooley))、黃綠介殼蟲(Coccus
viridis (Green))
等介殼蟲。
生物防治:利用天敵防治介殼蟲一向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介殼蟲之天敵多種多樣,種類十分豐富如瓢蟲、草蛉及寄生蜂等,生物防治以澳洲瓢蟲(Rodolia
cardinalis Mulsant)
防治吹綿介殼蟲為最成功的例子。膜翅目中的跳小蜂(Encyrtidae)與蚜小蜂(Aphelinidae)亦是介殼蟲主要的寄生蜂,自然環境下,可抑制部份的族群。
物理、農業防治:發生害蟲數量少時,以軟毛刷沾水或以水沖刷掉附著於莖葉上之蟲體;施藥防治之前先剪除枯枝及危害嚴重枝條。防治著重冬期整枝清園,使果樹日照通風良好,可減少發生。慎選防風林所用的籬笆植物,以避免成為介殼蟲易於生存繁殖之另一寄主植物。
化學防治:慎選藥劑及防治時間以達其功效。剛孵化的若蟲時期對藥劑之抵抗性最弱,此時施用噴佈莖葉之藥劑效果較佳,其主要施用藥劑、次數及間隔時期主要是參考植保手冊所推薦藥劑(見附錄)。使用者可自行參考,選擇合適之各類推薦藥劑,除儘量使用動力噴霧機以增加防治效力及注意有無藥害產生外,適合的安全設備以保護施藥者安全亦是重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