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日︰『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000年來的人類歷史首先是一部戰爭史。兵器的發展,決定一個國家強盛與否。兵器的研究和生產,集舉固最優秀的人才、先進的科技、巨大的財力和物資,故可謂國之重器。20世紀初期,世界各國基本進入現代槍炮時代,但之前近5000年的漫長戰爭舞台上,冷兵器一直充當最重要的角色,並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冷兵器中,刀劍出現最早而消失最晚,配備最普遍且作用極大,可謂百兵之首。刀劍既可以保衛自己的生命尊嚴,又可以爭取他人的性命榮辱,這使得其歷史地位遠超其他任何工具、器具、工藝品和商品。同時刀劍又代表最先進的科技和生產力,其制作從石器的磨削發展糾青銅器鑄造,再發展到鋼鐵鍛造,最後到合金的出現。每一時期制作材料和工藝的更新,都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刀劍在中國最早出現,其發展歷經商周、兩漢、隋唐、滿清四個高峰。在此期問,中國刀劍無論在種類、質量和產量上都達到了巔峰。制造工藝更是舉世無匹,反映了當時軍工技術的成就和兵器發展的最高水平。可謂種類完備、工藝領先、造型正直、內涵豐富。同時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進入21世紀後,海內外的中國古兵器愛好者與日俱增,而中國古刀劍幾乎成為目前收藏界最熱的一項。

 

 

 石器時代 2500B.C~1100B.C

  人類因生存空間及資源的衝突,而逐漸將原始的生產工具(含漁獵工具),轉化成攻防兵器。當然都以俯拾可得之石質、木質、骨質、角質或貝類、甲殼等為主,其中又以堅硬且易塑型之石質兵器為大宗。現出土之石兵有:矛、鏢槍、斧、鉞、刀、戈、匕首、箭簇、棍棒鎚頭、飛石索、石彈丸等。到夏、商時期,又出現玉製兵器,雕琢精美,應為祭祀或儀仗中使用,已脫離實戰工具範疇。

 

 

 春秋戰國時代 2500B.C~1100B.C

  當時金屬科技極為進步,除驚人的青銅工藝外,更是全世界第一個使用鋼鐵兵器的民族。而其『斜寬以狹前鍔』之短劍形制,更為美學與力學之結晶。當時吳越一帶,鑄劍藝師無數,精品奇多,故有『刀劍故鄉』之美譽。著名之干將、莫邪、吳鉤、楚王劍等皆為千古名作。

 

 

 秦代 246-207B.C

  秦俑出土後,更證實秦代兵器工藝水準之高;除在春秋戰國時代高超的青銅科技上精益求精之外,鋼劍製作,更能兼顧實用與美學。據出土文物發現,竟有一百多公分之長劍問世;其刃質之精,組裝之美,在在顯露出秦人國威鼎盛之渾然霸氣。

 

 

 漢代 206B.C.∼208A.D.

  漢代國威顯赫,騎兵盛行,長劍雖然好用,但因兩邊開刃導致強度較弱,不適合騎兵高速衝撞之用;因此,發展出單邊開鋒、厚背、直刃、環首、護手不明顯之長刀,也樹立了中國漢代至隋唐近千年中原刀制之典範。當時鋼鐵科技進步,鑌鐵鋼(百煉鋼)盛行,刀劍質精品良,為大漢帝國開疆拓土,功不可歿。

 

 

 三國、魏晉南北朝 220∼581A.D.

  當時戰爭頻仍,治國重心幾以軍事為要應可理解,因此,兵器之研發、製作, 當然備受重視;也因而名家輩出,如:諸葛孔明、綦毋懷文、蒲元、陶弘景等 。此時仍以刀為兵器主流,直刃環首刀仍繼續沿用。唯東晉時,出現刀鋒『前 銳後斜』、柄首無環、微彎之長刀,開啟中國刀制多元之先趨。

 

 

 隋、唐、五代589∼959A.D

  隋代,環首刀仍被廣泛的使用著;入唐以後,國勢漸盛,刀劍裝飾亦趨華麗,於是發展出一種橢圓形 護手(格)(不明顯),鐵莖包裹木把,再纏繞絲繩或包裹鮫革或鑲金崁玉,柄首無環,代以金屬包裹,柄末留有一小孔以穿繫飾帶之直刃長刀。當時鑌鐵鋼(即大馬士革鋼)刃材又再度被使用,刀身刀刃質料不同的復合刀,也大量的運用在各式兵器上。

 

 

 宋代 960∼1276A.D

  宋代積弱,國事不安,征戰不休,民怨四起;因此,民間武力大興,兵器因而多元。除傳說中『宋江一百零八好漢』之兵器有一百餘款之外,當時的短柄刀,亦與漢唐不同。它不再是狹長直身,而是刃口彎曲、刀頭較寬、厚脊、薄刃、堅重有力、護手明顯、華麗;刃材採用夾鋼科技,以熟鋼與高碳鋼精密黏合,工藝性極高。足見宋代科技之進步,絕非當時國勢所能比擬。

 

 

 遼金元時期 1277∼1368A.D

  元代短兵大部分沿用草原時代的長彎馬刀,不過因征服地區遼闊,刀劍形制亦受其影響,如入中國後常見之寬刃長劍以及大斧;征西歐時令洋人喪膽之環首彎刀;征印度後出現之窄刃彎刀等,皆呈現出中國有史以來最活潑之刀劍形式。元代重騎兵,卻一反漢人常態,愛劍更勝刀。而刀亦以環首刀為主,且多以雙刀見稱;刀尖微寬,柄首微微內鈎,以利揮斬。

 

 

 明、清 1368∼1945A.D

  明清刀劍傳世最多;明代接續元代刀劍形制,惟受倭人入侵影響,除大量購入倭刀外,大將戚繼光以其為藍本,改良中國傳統單刀,將日本刀的握柄向前彎曲,以適合中國軍人使用,名為『戚家刀』,成為當代的兵器特色。清代冷兵器改變不多,惟裝裱華麗,工藝更精。

 

 

 民國時期 Republic of China

  清末民初出現大量「雙手寬刃式」大刀,多為民團或武術使用之砍刀;抗日期間各區陸軍部隊以其作為軍刀,並在抗日戰爭中屢獲佳績,時稱『抗日大刀』。刀條來源頗為複雜,有古刀修復、古刀新裝或當代自製;自製刀條有循古法摺疊鍛打,也有直接由鋼片塑型,並經簡易研磨後製成,因此無論刀身尺寸、形制都呈現多元。另有一類為當時中央國術館推廣之武術用刀劍,使用當時工廠批製鋼條,以『削除法』與『局部鍛打』方式製成,形制古樸,無摺疊紋路,多為現在刀劍收藏家所珍藏。

 

 

 台灣原住民刀具

  台灣原住民各族皆有攻擊及防禦性之裝備,而攻擊性刀具、武器形制雖有些許差別,但除刃部外幾乎多為木材做成,鮮少其他材料,連最普遍之隨身佩刀依然。有時為作業方便,會特別攜帶小刀、鋼鋸,而平時男人外出幾乎都佩帶一把腰刀,可用為採薪伐木、狩獵宰屠、製作工具等用途。也因此刀鞘幾多刻木成糟,以容刀身,再加銅條或鐵片固定,如此一則製作簡單,二則透氣、透水,方便保養。 排灣族腰刀,無論握把、刀鞘上皆雕飾繁多,色彩鮮豔,鞘尾上翹明顯,部份加飾人髮,最有特色;直刃、刀尖斜切清楚,卑南、魯凱與之類似。阿美族刀刃稍彎,刀尖尖銳,收尾較流線,無斜切;此形山刀較長者幾為泰雅族所有。曹族刀形如布農,但較平直,掛脅下之匕首形短劍,只出現於蘭嶼雅美族。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的內容為何?眾說紛紜;有說是九長、九短之兵器總稱;有說是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戈、戟、牌、棒、槍、杈;有說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槁、殳、叉、耙頭、棉繩套索、 白打;又有說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簡、鎚、抓、鐺、棍、槊、棒、拐子、流星等。而所謂『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指的是技藝高超或武藝高強的誇讚詞,應是可以肯定的。

 

 宋江陣

  為明鄭時期傳入台灣之民藝結晶,內容結合兵陣操演與宗教規律,據聞為水滸傳中(入雲龍)公孫勝所創;結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陣法一百零八羅漢,威力非凡。陳永華治台時,大力提倡,以強健台島鄉民體魄,戰時又可保衛家園,為台灣民俗活動中之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