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二千多年前哲學家墨翟公元前478-392年製的。看到鷂鷹在空中盤旋 飛翔而受到啟迪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 , 據《韓非子·外儲說》載「砍木為 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 墨子把製風箏的技術傳給了牠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製木鳶以窺宋城。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資訊,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西方的風箏
相傳公元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新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英國哥拉斯葛大學.天文學亞歷山大威爾遜 用6只風箏當作運載工具.把一些天文儀器升入高空測量空中濕度溫度氣 壓等 數據。這種氣象站當時在美國建了17個使用達四十年之久直到1933年才關閉。
蘇俄放風箏的歷史由來以久,早在二百年前俄國就出現了一個乘風箏飛行的人。此人名叫莫扎伊斯基,是位勇敢的海軍軍官,善於冒險也是飛行愛好者。他曾一人乘坐在自製的一個特大風箏上,用一輛馬車拉著他和風箏,逆風在公路上飛跑。隨著馬車前進速度和風箏逆風角度的變化,風箏產生了大小不同的升力他在風箏上記錄升力和傾角的關係為製造飛機積累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