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鄉原名為沙馬基,依據史籍記載,元朝時代台灣與沖繩列島合稱琉球或嵧球、琉求。到了明朝改稱沖繩列島為大琉球,台灣為小琉球。

  至於俗稱「剖腹山嶼」,上己述及,係因該嶼為一地壘台地,形如剖腹狀,故以名之。民國九年九月一日,日人大規模更改台灣舊地名,以往凡三個字之地名,悉改為二個字,「小琉球」改稱「琉球」,即始於此時,台灣光復後則改稱為「琉球鄉」。

  小琉球最早的開發是閩籍漁民李月老在白沙尾居住,白沙尾就成為小琉球最早開發之處,後來其親戚朋友陸續進入,於是聚落就跟著向外擴張,乃成為今日的型態。當初這裡漁民以漁業為生,農業僅植花生甘藷等這些耐旱對環境要求不高的作物,自己種自己吃。

  小琉球最早與東港的商業貿易是漁民將捕獲的漁獲送往東港販賣,之後再順道購物回白沙尾銷售,後來東港商人覷中了其中的商機,因此也來小琉球從事商業,扮演將東港物資賣到小琉球的角色。

起源演變
  而小琉球內部,小聚落間的交易並不常見,當時的人們一但需要日常用品都必須用走的去白沙尾購買,所以白沙尾從以前就是小琉球地區其他村落的中地,也是全小琉球商業機能最明顯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