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鳳山區位於高雄市西南側平原地區,北接鳥松區,再往北至 仁武 、大社區;往南接小港,可至林園或屏東等南部各地; 往東則與 大寮區相接,可通往林園與屏東市;往西則比鄰前鎮區。鳳山區 為高雄市生產製造業與金融業的中心精華區。
 本區有台一線(建 國路)、台一乙線(中山西路、中山路、 中山東路)省道與縱貫 鐵路經過,而國道高速公路則由本區 西側通過,並有九如、中正、 五甲等交流道。另有縣183 (經武路、五甲路)號道路貫通本區 南北,連接本區往北至 鳥松、仁武、大社、楠梓等地,往南則可 連接小港,再經台 十七線通往林園、屏東等地。縣181 (青年路、 鳳林路)由 鳳山區東部連至大寮,穿越大寮至林園區,往西則進 入高雄市至左營區,上述道路構成本區的交通骨幹,整體網可謂四 通八達。

 

 
歷史

古名埤頭,又稱陂頭、下坡頭,源由自已消失之柴頭埤(今區公所、大東公園一帶)。區名由來可溯至清代鳳山縣1684年置縣),今日高雄屏東大部份平原地區俱為其所轄。鳳山縣治原在興隆庄舊城(今左營1704年自台灣府城遷治)1786林爽文事件興隆庄舊城遭破,遂於1788年遷往埤頭新城,亂平之後雖有將縣城遷回興隆庄之議,但因故未得實現,此後鳳山漸取代埤頭成為本地地名。

本區最初僅是一L形市街,縣城遷於本地後一度成為府城以南最為繁榮的市街;後逢打狗(今高雄港北部一帶)崛起,日本人大力建設其鄰近之街市,鳳山地區人口便逐漸落後於打狗[3]

1909鳳山廳裁撤,高屏地區分屬臺南廳阿緱廳管轄,鳳山不復為高屏地區總稱。1920高雄州成立,本區屬其下轄之鳳山郡鳳山街;本區為鳳山郡治,除鳳山街外,尚轄有小港庄、大寮庄、仁武庄、林園庄、大樹庄、鳥松庄。1924高雄市成立,鳳山為其外圍衛星市街之一,臺灣日治時期末年復將高雄車站由哈瑪星(浜線;はません,今鼓山區西南一帶)遷至今址(大港埔),高雄與鳳山市區之間的農地逐漸都市化,共同構成高雄都會區之核心。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治臺,設高雄縣,本地改稱鳳山鎮,屬其下轄之鳳山區(轄區與鳳山郡相同,於1950年裁撤)

1946331日,高雄縣政府由高雄市(時為省轄市,不屬高雄縣管轄)遷至鳳山鎮,鳳山始為高雄縣首府[4] 1972年鳳山鎮改制為高雄縣鳳山市。

2010年行政院五都改制案通過,高雄縣市合併,改為高雄市鳳山區

鳳山二字之典故取自高雄市小港區林園區大寮區界間之鳳山丘陵,山形似鳳而名,但並不在今鳳山區境內。

今日所謂鳳山地區由來自臺灣日治時期鳳山郡,除小港區因較早併入高雄市而不屬之,其餘昔日屬鳳山郡所轄之市轄區皆含括在內。

市花-矮仙丹

矮仙丹的花語是「團結」,別名紅繡球、買子木、山丹花、仙丹花。

綜觀本市建國路、國泰路、澄清路、南京路、五甲路、瑞隆路、油管路、高鳳路、臨海路......等重要道路,皆栽植矮仙丹,每當花開時節,花團錦簇,群蝶紛飛。

矮仙丹易栽植且生命力強,又可填補春、秋兩季之間缺少花色的盛夏時節,所以由北到南,都可看到它的芳蹤,且花期長達八個月之久。

矮仙丹代表了鳳山民風的純撲踏實,不畏艱苦, 堅忍不拔,生命力生生不息。同時;也象徵著市民同舟共濟團結的精神。

資料來源: http://read.kccc.gov.tw/about/index-5.asp

鳳山市樹-樟樹

樟樹為台灣原生植物主一,遍佈全台中低海拔各地;另外,在中國大陸長江以南、日本等地,也有它的蹤跡。一度是台灣很重要的外匯林產物,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呢!清末樟腦產業發達,竭澤而漁,全台樟樹天然林幾乎砍伐殆盡﹔台灣的台北、桃園、苗栗、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縣樟腦業沒落後,經過大量人工造林,現已成為許多公路、街道、庭園的行道樹、遮蔭樹。

樟樹全株都有樟腦香精,從花、種子、葉、木材均能聞到香味。在做戶外生態觀察時,撿地上的落葉,或是採生葉,用手指頭搓幾下,立刻可以聞到樟腦香味!全株富含樟腦精油,以幹頭的含量最多,提煉樟腦油、樟腦丸等大受歡迎。在未有化學樟腦替代以前,它更是製造「安比西林」藥品不可或缺的觸媒。

樟樹屬樟科[Lauraceae],常綠大喬木、樹身有芳香、葉互生,植株高度可達三十多公尺,莖的樹皮縱向,深溝裂。葉的表面平滑,卵形或橢圓形,光亮,邊緣略呈波浪狀,三出脈,春季開淡白花。作為鳳山市市樹,在於它是本土樹種,又有香氣,可防蟲,又是家具、佛像雕刻上等用材,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

資料來源: http://read.kccc.gov.tw/about/index-4.asp

 

 

 

 

地名由來

「鳳山」原為山名,稱「鳳山丘陵台地」,位於今高雄市小港區與高雄縣林園鄉、大寮鄉接壤的丘陵地帶,形似飛鳳展翅,故名:「鳳山」。鳳為瑞鳥,「飛鳳展翅」、「有鳳來儀」、「百鳥朝鳳」均帶有吉祥之氣,古人將此山命名為「鳳山」,即有帶來幾分靈氣的期許。由此觀之,「鳳山」確是一個有典故與來歷的地名,值得吾人珍惜。

「鳳山丘陵」呈西南、東北走向,頭朝西南,尾朝東北,隔高屏溪與屏東相望,其西南頭部有一崙形山丘,圓潤似鼻,附於鳳山丘陵主體,曰「鳳鼻」(今名鳳鼻頭,屬高雄市小港區)。其東北尾閭有山,錯落如卵,曰「鳳彈」(俗稱「鳳卵」,或「筆案山」,在今鳳山市與大寮交界處)。此一丘陵地帶,地形險阨,為明末以來兵家必爭之地。明鄭、清代、日治、民國均設有駐軍防守。

康熙二十五年(1686)台灣知府蔣毓英主修的「台灣府志」,是最早記載「鳳山」地名由來的官方誌書。「台灣府志」云:『「鳳山之山,自台灣縣治崇德里東,南諸峰蜿蜒而來,崗巒重疊,勢皆南向……經南「赤山」(在諸山之西南,其土色赤,故因以為名,此山去鳳山不遠),為「鳳彈」諸山(在赤山西南,有十數小山,或高三、四丈者,或高七、八丈者不等。俱土山圓靜,在鳳山之後,形如卵然,俗呼「鳳卵」),至盡處巍然高大者為「鳳山」(在「鳳彈山」西。踞其巔視之,其形如鳳,傍有兩山如翅,又有一崙戴碨石如鳳冠,另有一崙向海至坑仔口如鼻,後有疊隅,形如卵,故名「鳳山」),議建縣治焉。』

大意是說:府城以南,諸峰往南蜿蜓重疊,「赤山」之後是「鳳彈」,「鳳彈」之後是「鳳山」。從高處看下去,像飛鳳展翅,前有「鳳冠石」、「鳳鼻」向海,後有「鳳卵」,栩栩如生,因而稱此山為「鳳山」。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降清,次年清廷收台灣入版圖,設一府(台灣)三縣(鳳山、台灣、諸羅),「鳳山縣」就是因為境內有此山而作為縣名。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初修完成的「鳳山縣志」,對「鳳山」地名之由來,亦有記載。鳳山知縣李丕煜主修的「鳳山縣志」亦云:『邑治之山,自大岡山迤邐而南二百有餘里……有橫列於東南形似飛鳳,曰「鳳山」(旁有二小石如翅,故名)。又有數小峰圓淨豐滿,錯落於「鳳山」之東北者,曰「鳳彈」(形似卵,俗呼為「鳳卵」;文廟視此為案山)。其在西南而與「鳳山」相附者,曰「鳳鼻」(有小崙形似鼻,故名);悉皆環拱於邑治之前,而為邑之對山也。』

資料來源: http://read.kccc.gov.tw/about/index-3.asp

地理條件

鳳山市位於高雄平原東側,是高雄縣縣治所在,位居高雄縣西南側平原地區,地理座標大約是東經120.12度,北緯22.38度,北側、東北側、東側與鳥松、大樹、大寮等鄉相鄰部分,除低海拔丘陵地帶,其餘均為平地。平地為沖積平原,發源於大樹鄉丘陵的鳳山溪,從東北側蜿蜒而下,從西南側五甲地區銜接前鎮河,經高雄港域出海。境內平原早期都是農田,「曹公圳」支線縱橫密佈,曾經是南臺灣重要米糧產區,鳳山市農會迄今仍以「鳳農米」行銷各地。

鳳山市地表為阿里山山脈尾閭的沖積層,上層由鳳山溪夾帶的泥沙覆蓋,為土黃色沙質壤土,明末隨鄭成功登臺的大批移民,最早到達鳳山平原開墾,披荊斬棘,引進原鄉的農耕技街,靠著多處天然池塘蓄水灌溉,及農耕經驗相傳,成為上等引水田;大部分平原供水不繼,都是旱田。丘陵地帶的山坡地土質中含有氧化鐵,土質堅硬,土壤貧瘠,不利耕種,赤山地區山丘為其代表。

資料來源: http://read.kccc.gov.tw/about/index-6.asp

 
 
鳳山歷史

 

鳳山原為縣之名稱。滿清領臺初期,將明鄭時代之萬年州,劃為台灣,鳳山二縣。鳳山即本縣之舊名,時設治於興隆莊埤子頭(今左營),本區當時名曰埤頭,行政區域屬於鳳山縣大竹里管轄。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本縣縣民莊大田兄弟起兵響應,攻陷埤子頭縣城,及至事平,於乾隆五十三年將鳳山縣治移置埤頭,而本區原名之埤頭,漸被鳳山所取代,古代有一傳說,鳳山昔年有石忽自開,內有讖云:「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後,閩人居之」事載鳳山縣志。至於福建通志對鳳山亦有類似之記載:「佃民墾田,得石碣,內鑴『山明水秀,閩人居之』八字。」

鳳山之命名,因小港鄉鳳鼻頭附近有一山,名曰鳳山,山勢如飛鳳張翼,縣名取義於此,亦因地命名之意。本區之名鳳山,乃沿襲縣之舊名。區內實無此山也。

日據時代本區稱鳳山街役場,屬高雄州鳳山郡役所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軍閥發動侵略我國,繼而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以鳳山作為南侵基地。我國經八年抗戰日本無條件投降。民國三 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重歸祖國版圖,翌年成立台灣省,根據「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廢鳳山街役場改鳳山鎮公所,屬高雄縣政府管轄,為縣治所在地。民國五十九年九月,本區人口超過十萬,而各項建設亦均符合設立縣轄市條件,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屬奉內政部核准改制為縣轄市,自民國六十一年七月一日起正式改稱為高雄縣鳳山市公所,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高雄縣市合併,正式改制為高雄市鳳山區公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