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Cosplay?
Cosplay角色扮演
曾經在路上看到穿著奇裝異服的人士走過?他們身上的服裝彷彿不適合這個時代,甚或是只會出現在卡通電玩世界中的造型,偏偏他們又絲毫不覺得自己異常,大大方方的從你身旁擦身而過?或是在每當遊戲廠
商又有新遊戲發表,邀請影視歌星擔任代言人時,那些代言人有時也會穿著奇怪的服裝,依稀看來就是遊戲中角色的造型,那就是所謂的Cosplay了。

Cosplay,為Costume play的縮寫形式,其中Costume一詞為服裝之意,而play則是「扮演」的意思,合起來也許解釋作「服裝扮演」,詳細一點則是指「穿著奇特服裝以進行扮演活動」,而在這裡,Cosplay我們已經習慣解釋為「角色扮演」,而旁置原本關於「奇特服裝」的定義。這兒需要補述的一

點是,此處所指的角色扮演跟一般電動/電腦遊戲分類中的「角色扮演遊戲」有點不同,這兒指的「扮演」是以真實的人物去裝扮的,是一種特殊的活動。

Cosplay就是這樣的一種扮裝遊戲,但是我們若從廣義的範圍來解釋它,則若你喜歡看電視上的綜藝節

目,前陣子曾經風行一時的明星模仿秀,那也是Cosplay的一種,有人模仿政治名人亂開玩笑,那也是Cosplay,Cosplay的定義就是模仿一個已有角色,藉由相同的服裝、造型,或相同的動作、習慣,來達到模仿或扮演的用意,而

不論被模仿的角色是真實人物或是虛幻人物。後面筆者將以一般玩家的觀點來解釋Cosplay,也就是僅限於ACG(動畫、漫畫、電玩)的範圍,作一系列的專題報導。
Cosplay的出身:
ACG與同人誌
Cosplay(角色扮演)這個活動,是從ACG衍生出的副產品,因為時常附屬於同人誌活動一起舉辦,所以也有人認為Cosplay應該算是同人誌的衍生活動,既然三者如此密切相關,便不能不一同介紹ACG與同人誌這兩個名詞。

ACG,是Anime(動畫)、Comic(漫畫)、Game(電玩)這三樣事物的共同縮寫,這三樣都是大量運用視覺效果的東西,並且有劇情、有角色,背景通常是架構在虛幻的時空中(也有不少是在彷如真實世界的時空中),藉由許多因素達到吸引玩家及讀者的目的。

發展至今,除了電玩一項大抵仍是以商業娛樂化為主,動畫和漫畫已經有不少例子突破商業化的限制,改為對其專業領域的發展,正如繪畫界有印象派、抽象派等高深境界一般,動漫畫也有類似於如此的發展,ACG早已經從許久許久以前那種「小孩子才看的玩意兒」,轉變成視覺研究的藝術了,ACG,儼然早已成為一個「界」。而其中對ACG有專業研究能力的人,也有一個獨特的稱呼,叫做「OTAKU」。

同人誌的最原始解釋,應是由志同道合之人所共同出版的書刊雜誌、同好會刊,亦泛指所有私人出版刊物。而現在在ACG界中,則是ACG界衍生的一種玩家創作產物。「同人誌」一詞的定義,根據鄭國興(1992)所提出的三個要素:

(1)以創作發表在商業誌作家的作品為主題
(2)要有一個主要的事或對象的創作
(3)可以自由表示觀點或多元表現的創作。
合乎以上三個要素之一,並以非商業方式出版者就可以稱為「同人誌」。

蘇微希(1994)在解說日本第四代少女漫畫時,如此說明:傳統少女漫畫創作者在被雜誌社認可之前,幾乎不可能成為「漫畫家」。他們必須畫出版社認為有賣點的題材,否則就連發表的機會都沒有。然而第四代這群年輕人們卻很少要雜誌社捧,他們聚集同好,不看編輯臉色,不迎合雜誌風格,完全畫自己想畫的,自己出版,這就是同人誌的創作背景。

「創作」原是人類的本能之一,無知和稚子都尚且會促狹地隨口將流行歌曲改詞,將身邊有趣的事物唱出來。更何況在全民知識水準日益提高的今天,哪個人不擁有三兩下揮毫的本事?然而,並不是所有創作者的作品都具有商品價值的,如果主流媒體不採用你的「大作」,你該怎麼辦呢?「同人誌」的催生父母,就是這一群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卻又無法抑遏發表欲的創作者。

西元1910年,日本大正時期「白樺派」的名作家武者小路篤實、志賀直哉等人,將他們文藝結社間同好的作品集結成書,並自掏腰包加以出版,這種同人間的刊物,就被他們稱為「同人誌」。流風所及,日本的文藝創作者多喜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合出「同人誌」,並視之為風雅韻事。

不過,現在台灣青少年一天到晚掛在口頭上的「同人誌」,可不是那種浪漫風雅的「文藝同人誌」;而是「漫畫同人誌」。「漫畫同人誌」也是同人誌的一種,只是因為發展過渡蓬勃,加上漫畫又是二次大戰後日本青少年所最鍾愛的次文化,真正記得「同人誌」原來是指藝文性創作合輯的人,反倒沒幾個了。

同人誌一般而言有兩大系統:「原創派」與「演繹派」。原創派的同人誌比較具有同人誌的老祖宗精神,在題材上完全是自創的。而「演繹派」就大不相同,他們都是以當紅的商業卡通、漫畫、電動玩具或電視電影的故事及角色為藍本,用自己的想法去重新詮釋。這種「滿足自我」的情緒其實是很棒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演繹派」的同人誌團體,其實才是漫畫同人誌市場主流的原因。

Cosplay的其他特殊種類:

台灣與國外的Cosplay

Cosplay雖然是從日本傳入的,但是早在這之前,台灣和西方國家就有這樣的角色扮演行為了,西方有蝙蝠俠和超人,我們台灣呢?台灣的Cosplay當然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文化-布袋戲囉!

布袋戲的角色一向性格鮮明,玩家對於其中角色的愛恨也非常明顯,基於Cosplay的原始動機--「化身其中」,扮裝成布袋戲中的人物自然受到玩家的喜愛,只是由於布袋戲的造型一向都是華麗取勝,而越華麗的造型,在服裝、配件上面都會越複雜,製作起來所需花費的成本便更是高昂,若玩家有些講究,要求扮裝的物件能接近於原設定材質,像是羽毛頭飾、金屬披掛等等,製作的費用就更為可怕,一般說Cosplay的費用動輒破萬,通常便是指Cos布袋戲人物而言。

而國外的Cosplay由於外國漫畫通常偏向超能力性質的漫畫角色,一般只會讓玩家喜歡看而少有「化身其中」的感覺,故國外的Cosplay比較多是商業性質的,而少有一般玩家參與。然而在現今東洋漫畫也逐漸傳入西方的時候,西方的Cosplay也逐漸出現了Cos東方ACG角色的玩家,不過由於東西方人在體格上的差異性,導致西方人在選擇Cos角色時常常感到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