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配置電子琴的小卡車 都會有表演者在上面唱歌應運而生

        電子琴花車是台灣特有的民俗產物,它的存在反映台灣人對傳統道德的叛逆,它的風行顯示保守的人民對情色肉體的好奇, 電子琴花車的出現總是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成為一個曖昧、色情的代名詞。  在電子琴花車形成之前,  民間喪葬陣頭中就有「五子哭墓」、「孝女白瓊」等電子花車型陣頭,就是在卡車上布置靈堂或墳墓,由演員妝扮成批麻帶孝的孝子孝女,在車上表演哭靈

        70年代,當電子琴在台灣流傳之後, 民間藝人就將電子琴設置在小卡車上,隨著廟會或喪葬遊行隊伍沿街演奏,創造出一種新型的電子琴陣頭。  約在1980年前後,雲林海線地區出現了以電子琴伴奏、妙齡女郎唱歌跳舞的表演陣頭,且在短短的兩三年內,這種少女歌舞的新潮陣頭便流傳全國,民間無論婚喪喜慶、迎神廟會都有電子琴花車穿梭其間表演歌舞。同時由於花車眾多、競爭激烈,許多團體竟演變成色情表演。由於電子琴花車太過於 猖狂。

 

      1985年政府「開始」嚴格取締花車的色情表演,同時許多廟宇神明也透過乩童降乩傳喻信徒,表示神明不喜歡看電子琴花車,一時之間電子琴花車雪上加霜,生意一落千丈,1985年是電子琴花車業者最難過的一年。1986年起台灣開始流行「大家樂」賭博,全國民眾陷入瘋狂數字遊戲中,樂迷們四處求明牌、逼牌支,當時台灣人剛脫離政治的敏感卻轉向數字敏感,但賭博畢竟不是正當事業正神也不會荒唐到洩露天機助長賭風,於是在民間陰陽觀念的基礎下,樂迷們紛紛向有應公、百姓公、水流公、等陰神或大樹公、石頭公等「物靈」求明牌。

(廟裡做法活動有些信徒會請乩童請教神明求明牌)

 

       其中如有人「不小心」猜中明牌,按例當然必需答謝神恩,依照台灣傳統習俗酬神最普遍的方式就

是演戲酬神,而民間信仰觀念中陰神是比照人間的黑道兄弟,據此推測陰神可能會比較喜歡看色情表演,

於是拜大家樂之賜,電子琴花車又再度興起,而這一次電子琴花車不但死灰復燃,而且更加肆無忌憚,

表演的內容也更加低俗,因此是大家樂拯救了電子琴花車滅亡的危機。

  1988年,政府為遏止大家樂賭風停止發行愛國獎券,大家樂賭博也宣告落幕,雖然仍有許多 「賭性

堅強」的民眾改賭六合彩,但賭風也不如大家樂之風靡,因此電子琴花車再受重挫。其次民眾在性觀念

比較開放,且色情錄影帶到處可見的情況下,對色情表演不再充滿好奇心,對電子琴花車低級的表演也

不再趨之若鶩。   

  至今台灣大多數的電子琴花車已不再以裸露身體或表演「絕招」作噱頭,但花車仍以年輕女孩穿著

暴露表演歌舞為其特色。而且電子琴花車已經成為民間數量最多的陣頭,直言之,電子琴花車早已取代

宋江陣、車鼓陣、跳鼓陣等傳統民俗藝陣,成為台灣民間節慶、廟會婚喪儀式中普遍的陣頭。
 有人認為 電子琴花車也是一種民俗藝術,當然歌舞表演是一種藝術,但就電子琴花車的表演型式而言,

它卻是一種非常低俗的民俗藝術,因為電子花車主要不在歌唱、舞蹈技巧,而且一般民眾觀賞電子花車

絕非是在欣賞歌舞藝術,而是觀賞女性胴體,只要敢露即使五音不全也可以登台表演,假如電子琴花車

可以當做表演藝術,那還有什麼行為不是藝術?
         在台灣電子琴花車幾乎無所不難出現在各種婚喪喜慶、廟會遊行、選舉造勢、宣傳促銷的公共場合,

許多人可能不能理解為何在廟會莊嚴神聖的慶典和喪葬哀傷的儀式都有電子花車,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實,在民間習俗中無論婚喪喜慶或宗教活動,都要營造熱鬧氣氛 ,而電子花車只要一部車和一位妙齡

女郎就熱熱鬧鬧,既方便又省錢,且大多數聘請電子花車的請主並非廟方或喪家,而是有些信徒或親友

請來,廟方和當事人通常是無法掌控,電子琴花車至今仍是台灣最普遍的遊行陣頭也是傳統文化之一。

 

                                     

                                        (神明生日時,廟裡特別的活動信徒會請電子花車來助陣)

                                                                                                                                                                                                                           Top

                                                  內容整理 於-電子花車業表演工作者勞動特質之探討(中正大學論文/鄭建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