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較常看見的電子花車)

(80年代早期的電子花車,現在較少見)

 

  電子花車,這項文化相傳是從泉廈所引進台灣的「藝閣」所演變而來。發展至今,原本以人力扛抬遊街以表演各種南管樂曲的藝閣,慢慢轉變成用牛車、木輪車、電動車以至於大貨車承載,其上表演舞台的裝飾也越來越花俏,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聲光特效乃至於油壓式開展舞台也應運而生。表演內容也歷經質變,從早期的樂曲演奏慢慢轉變為以女性藝人為表演舞台的場地,其後更有脫衣舞、鋼管女郎等等花樣的出現,演唱歌曲的主流也從台語流行歌曲慢慢往電子舞曲靠攏。 在彰化北斗,號稱台灣第一位改裝花車的劉昭雄、劉主恩父子,說明電子花車乃是由劉氏父子所組的女子西樂隊開端,後來又加入電子琴、流動的匾仔車、新一代的裝潢車、女體展演等元素,慢慢共同演變出現今的電子花車。電子花車如今已是台灣鄉間婚喪喜慶相當知名的民俗文化之一。                     內容整理出自-Yahoo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