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名稱: 綜藝小尖兵

  參賽類別:地方音樂藝術類

  專題名稱:花車文化 歡樂舞台
  
縣  市:高雄市 高中組

  成  員:蔡雪媚老師

  資處科312班  廖芷欣、李昀靜
    呂儀君、黃羿予、蕭伯韋

  資處科212班 王俐雯、郭儀慧
      楊淨尹、張凱翔、莊宗穎

 

       

 

團隊成員研究歷程描述:

  本組是高二和高三的同學一起合作,並由二班的指導老師-雪媚師,組成的跨年級隊伍,我們以台灣的電子花車舞台作為專題,剛開始 時其實想不出來所要報名的類別及名稱,剛好一位組員家從事電子花車的行業,也可以提供照片及相關資訊,我們即決定了所要研究的主題名稱,開始沿研究電子花車,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參訪與拍攝,製作專題網頁,也因製作此專題,讓我們了解電子花車 的演變,也希望這項台灣特有的文化可以延續下去。

指導老師

姓名

心 得

蔡雪媚

  我們會選擇以電子花車為主題,參與2013網界博覽會的地方音樂藝術類比賽,乃因專題成員廖芷欣家即從事舞台車的行業,發現舞台車在台灣喜宴文化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舞台車的前身即為電子 花車,電子花車在80~90年代中,處於全盛時期,舉凡喜宴、慶典及喪禮,幾乎都可以看到電子花車穿梭在各個角落中。目前因殯葬文化的改變,聘請電子花車與孝女演唱的喪禮愈來愈少,但電子花車上的辣妹表演及宗教慶典中遊行的電子花車仍然存在中,可見花車文化是台灣很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值得我們深究及探討,希望藉此專題報導,讓現在的年輕學子,重視台灣文化,能繼續傳承此文化,也希望透過電子花車及舞台車的表演型式,能提供人們歡樂的舞台。

  我先生的四叔,已從事傳統電子花車業三十多年,實際經歷過電子花車業的興衰,叔叔也介紹喪禮習俗中扮演的“孝女”,接受我們採訪, 並請親戚全程跟拍喪事用電子花車典禮,讓真實的電子花車影像及孝女演唱,呈現給更多人觀看,以了解傳統文化的面貌。       

 

            團員   姓名  心 得

廖芷欣

  大家最近都忙著網界的分配資料,有些人負責做網頁,有些人負責找資料整理起來之後又有新的頁面出現,好多的想法討論選出幾個 重點,然後開始修改,雖然說有時候會有茫然,但是很快的又會振作起來的這次的主題我們去挑戰了我們沒有觸碰過的,所以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新的挑戰,雖然說大致上都是二年級學妹幫忙完成的,但是我們還是會在旁 邊協助,這次的網界主題是花車主題,雖然資料很難找尋,但是最後還是有整理完成,這是台灣的文化特色,也讓我們 更了解電子花車。

李昀靜

  這次的網界主題是電子花車轉變到舞台車的一些過程,以及為什麼會轉變,這個主題其實不是很好做,因為以前不曾接觸過這些東西,只知道電子花車是一些節慶才會用到的表演車,表演內容大概就只有唱歌或跳舞,但決定研究這個主題後,我才開始去找一些資料來看,才發現原來電子花車適用於婚喪喜慶,而電子花車現在也已經轉變成舞台車了,以前喪事也會用到電子花車,但現在我們將傳統的電子花車分成了兩種車,一種是用來慶祝婚事或喜慶的叫舞台車,而另一種則是辦喪事的靈車,因為研究這個主題,我才發現原來電子花車有很大的學問。

王俐雯

  第一次參加網界博覽會的比賽,不知該如何呈現出專題主題但藉由團員協助分工合作與老師的指導下,順利能夠把我們這組的專題理念 以網頁呈現,我們也參考歷屆作品而獲得靈感,當我們這組決定選擇電子花車時,覺得這主題滿創新的,而且是台灣人所擁有的文化特色之一,讓我們下定決心去完成 ,但在研究這專題時遇到很多挫折和難關,因為較少接觸電子花車這行業的特色,但藉著網路與參訪讓我們成功完成專題研究。

楊淨尹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我們都很煩惱到底要怎麼做好,這次的研究,畢竟對電子花車我們一點也不熟,只知道會出現在很多喜宴的場合台上還有很多穿得很辣的小姐在表演。之後慢慢的討論出一些重點,還有要去實地訪問等 ,我們的研究才漸漸的有了方向。訪問完之後我對於電子花車真的是完全的大改觀,原來電子花車是一個很不容易的職業,不管是表演方式還是表演者又或者是舞台車的外觀和內部構造都有很深的奧妙。經過這次研究之後讓我覺得又對台灣傳統文化了解了一些,並且希望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郭儀慧

  原本以為電子花車是在舞台上有人唱唱歌或者有辣妹在那邊跳鋼管舞後來才明白不單單只是那樣現在 的舞台車會會請國樂來演奏,非常有看頭!其實做電子花車很辛苦不管雨下在大!風颳在大都要出去工作
為了生意不要被搶走還要很辛苦地想方法!但從業人員還是一直堅持下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莊宗穎

我們這次介紹的主題"電子花車",是大家常常看見,也知道這是什麼,如今愈來愈現代化、機械化,以前只有一台小小的花車,如今已變成重達好幾噸、鮮艷華麗、還可以變成一台卡車的型態;以前電子花車是用於謝神,以前的電子花車似乎更加的"大膽與暴露",然而政府曾嚴加管理電子花車,至今台灣大多數的電子琴花車已不再以裸露身體或表演「絕招」作噱頭,但花車仍以年輕女孩穿著暴露表演歌舞為其特色。以前的電子花車與現在的電子花車似乎已經不一樣了,電子花車的表演者以女性較多,以前只是炒熱氣氛用,現在也是炒熱氣氛用,可是,現代女性表演者愈來愈大膽,負面新聞當然不少,不過大部分業者依舊正常的經營,依然有少部分業者"大膽"的表演,只能說少部分業者偏離了電子花車的道路了 ,我們也希望大家對電子花車多一點正向的觀感。

張凱翔

  這次專題報告,我參與了訪問、錄音以及一點點的編輯,直接到府訪問的感覺是第一次,感覺很新鮮也很有趣,蕭叔叔也很熱心地為我們介紹了許多地方,在訪談過程中看的出來她對工作的熱忱,也對問題給予很多的回覆,很喜歡他的個性,感覺是個很棒的人,最後也帶我們去看了電子花車的原形,很新鮮的體驗,也很有趣。
  第二次是跟孝女一起做訪問,在舞台上唱得很棒,像個明星一樣,其實台下也是個很有親和力的阿嬤呢,對於我們的問題也是有問必答,感覺是被照顧的,好像不是我去訪問一樣,跟聊天一樣輕鬆,不知不覺就結束了訪問,也拍了張照片作紀念。
  經過這兩次的訪問之後,發現跟記憶中的電子花車有許多的不同,也知道了幕後的大工程、以及歌手的酸甜苦辣,希望這個文化即使走入歷史,也能有很多的人喜歡。

黃羿予

  電子花車傳統技藝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財產,而這些技藝對於這些生活於社會的人是一種從小的歡樂,但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可能不是那麼了解,所以當我們要去思考做啥題目時 ,我們想深入研究傳統的技藝 更了解台灣獨特的電子花車文化,藉由這個專題讓現代的年輕人不再有對電子花車的刻版印象,讓這項傳統能延續。

蕭伯韋

  年輕人可能不是那麼了解傳統文化,所以當我們要去思考做啥題目時,我們想深入研究傳統的技藝。而這些技藝不適簡單 ,到網路就可以查到他的精隨與資料,這是需要實際去探討與動手去體驗的,比如較出名就像是陣頭,它裡面的八家將或是官將首 ,甚至是裡頭打鼓的都算是傳統技藝。然而我們都研究目標還有喜宴舞臺車,而由於我平時參加喜宴或婚禮都是在飯店 ,很少像是吃那種像是辦桌還有舞台車的囍宴,而由於我們組內有同學家裡是做喜宴舞臺車的工作,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好研究的目標。而相信我因該會因為這次的研究報告 ,會讓我對於傳統的技藝與喜宴舞臺車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並增加我的知識。

呂儀君

   一開始在決定網頁主題的時候,不知道該從什麼類型的項目著手,最後是因為同組的人有人家中做類似的工作,所以決定以這個為主題來做網界。電子花車已經漸漸沒落了,可能新一代的人對電子花車完全不熟悉,但是電子花車曾經在台灣相當的盛行,最盛行的時候可能一天跑好幾場,一個月可以跑30場,花車不但可以跑喜宴場甚至也可以跑喪事場。再採訪的時候可以從訪談跟相片中感受到當時的情形,說了很多關於電子花車的東西,包括表演的形式,看是只有電子琴,還是有加薩克斯風或其他樂器,做喪事的話還要有再加一些人,那又不太一樣了。台灣很多的傳統技藝或傳統都漸漸的失傳、沒落,但是它在人們的心中一直都有一個眾業的位置。

                                                                                                                                                                                            Top